首页 > E快报 罗湖要闻

“一科一辅”,深圳中小学教辅材料新政执行首周

  •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时间:2025-09-12 09:12

罗湖家园网讯:2025年9月,深圳市中小学迎来秋季新学期。这个开学季,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孩子们的书包明显“瘦身”了。“以前背着书包感觉像背着我弟弟一样重”“(背书包)跟爬山没什么区别,每次都满头大汗”“(背书包)上楼梯隔一个台阶就得歇一下”……这些生动又心酸的吐槽成为了历史。这一周来,有的学生已经感受到明显变化:“现在(背着书包)跑着来上学都没问题了!”

这个微妙“变化”的背后,是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一科一辅”政策的全面落地——政策实施一周以来,不仅让孩子们的肩膀得到解放,更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家校协同层面引发了一系列积极变革,“轻负高效、全面育人”的教育新图景正在打开。

学生说书包轻了 “从扛大沙包变背双肩包去郊游”

新学期开学仅一周,深圳学生们就明显感受到了书包变轻。

“去年我的书包重得多,放在副驾驶上都能被车识别成一个没系安全带的人!”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五年级的一位同学,用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亲身经历,精准描绘了“减负”前学生书包的“不能承受之重”。

“以前我的书包感觉有半袋米那么重,里面塞满了各种练习册和辅导书。”福田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林兴奋地分享道,“现在感觉背上像装了几件衣服那么轻。”

罗湖区一位中学生形象描述了书包的“形状”变化。“以前书包被各种书籍、练习册鼓鼓囊囊地撑成了凸凸的形状,现在书包松弛了很多,不会那么紧绷了。”

在龙岗区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张形容过去背书包的感觉:“就像每天背着半个自己在走路,特别是爬教学楼楼梯时,每上一层都要歇一会儿。现在好了,我可以一口气爬到五楼教室。”许多学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述这种变化。有学生说“以前像是背着石头来上学,现在像是背着棉花”;还有学生比喻“从扛着大沙包变成了背着双肩包去郊游”。

为什么突然间“书包轻了”?这得益于一系列新政策的推行。

开学第一天,深圳教育官微发布通知,提到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辅材料由各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一科一辅”的原则,在《深圳市2025-2026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辅材料及教学资源选用目录》中自主选择、统一征订、免费发放。

同期,广东省教育厅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相关要求。这些政策组合旨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规范教辅材料的管理,从源头上解决教辅材料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可以预见,“背不动的练习册、做不完的练习题”这一困扰学子们多年的沉疴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有家长称内心挺矛盾 “怕他累,又怕他掉队”

“说实话,我的内心其实挺矛盾的——既心疼孩子学业压力太大,怕过多的教辅材料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可又担心如果教辅材料太少,孩子学到的知识会不会不够扎实。”家住龙岗的边女士道出了自己的顾虑,这种想法在家长群体中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福田区一位家长有着类似的担忧。“和许多同样被孩子学业负担困扰的家长一样,我既渴望孩子摆脱‘深夜伏案’的疲惫,又担忧他们在竞争中被甩下。”

也有一些观念开明的家长开始了“自省”。“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教辅的‘数量’,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法判断孩子到底学懂了没有,我们出于自己的焦虑给孩子们‘加量’,这其实是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的。”南山区的廖爸爸认为,童年时期的知识吸收有其客观规律,并非粗暴堆砌教材、教辅和作业的“量”就能提升学业成绩。“孩子成绩一落后,家长就在教辅数量上‘加码’,这其实是一种‘应激反应’,最终只会把孩子推向越来越厌学的境地。”

“孩子的学习效果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我们相信学校,也愿意把更多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去运动、去阅读。”家住龙华的熊女士认为,身体素质才是未来职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学业负担而透支身心健康得不偿失。

对于“教辅新政”,尽管在具体细节上仍有不同声音,但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家长都对“减负”政策表达了理解与支持。他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教辅的厚度,而在于激发孩子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才是孩子走向未来最坚实的基石。这种共识的形成,正是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最大助力。  

教师希望家长改变观念 “阅读优于刷题,生活即课堂”

当然。“书包减重、教辅减量”只是学业负担松绑的第一步,是教育回归科学轨道的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减”的同时实现“增”:增强课堂效能,提升教学质量,拓展学生思维。教育不能止步于做减法,更要致力于做乘法:通过精准教研重构教学逻辑,借助多元评价释放成长可能——而这,也是深圳教育工作者正在持续探索的领域。

每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形成“校家社”合力,向家长解释清楚政策意图是达成共识的第一步。于是,在坪山实验学校本学期第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便解释“一科一辅”政策的内涵,展示教学保障措施以消除家长疑虑。此外,后续老师们还将给家长提供家庭学习建议,定期在班级群分享学生课堂活动照片、项目成果和表演视频。

“比方在英语科目的学习上,我跟家长们倡议,‘阅读优于刷题’,‘生活即课堂’的理念”,坪山实验学校英语老师杨燕谈道,要帮助家长跳出“依赖教辅、拼命加量”的传统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晰地展示“新时代教育”具体该如何实践。“深圳有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比如,周末可以带孩子参加书城的英语故事会、参观博物馆、参与社区或商场举办的国际化文化活动,让英语走进生活。”

未来,随着教育的迭代升级,“少教辅”甚至“无教辅”或将成为一种时代趋势。这对教师的主要考验和挑战,便是教学重心的转移——杨燕等教育工作者已经在寻思,如何从“题海战术”转向“教研、课堂、评价”有机结合的教育新面貌,她也深知,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南山区南海小学数学教师张志景提出,应当充分理解“少即是多”的教育智慧。他建议家长避免用自己的焦虑代替科学的引导,不盲目依赖刷题,而是真正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他特别推荐家长善用免费数字教育资源,例如“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为每一节课程配备了对应的微课;“豆包爱学”等智能软件则能充当学生的专属辅导老师,针对个性化问题实时答疑。

张志景认为,可以将原本用于统一书面作业的时间节省下来,转为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他鼓励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学习方式从“埋头刷题”转向“动手实践”,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与科学探索。“当孩子主动分享所学时,多倾听、多鼓励,重视他们的思考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思维被看见、被欣赏的时刻。

从“量”的削减走向“质”的升华,从“被动减负”迈向“主动创新”,才能真正让教育摆脱教辅依赖和题海战术。这条路需要教育者打破惯性,也需要家长转变观念,更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走向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未来。  

专家解读

“曾有深圳家长说一学期教辅超4000元

政策落地可有效缓解经济负担”

南都记者采访发现,对于“一科一辅”政策的落地,教育专家们均予以积极评价。

“‘一科一辅’是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配套举措。一方面,能切实治理教辅征订中的乱收费问题,此前曾有深圳家长反映一学期教辅支出超4000元,政策落地可有效缓解此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能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契合‘双减’中‘减轻学生课内作业负担’的核心要求。”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说。

臧敦建建议,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学方式转型,从过去依赖教辅、“功夫在课后”的模式,转向聚焦课堂提质增效,通过深度学习、跨学科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面对部分家长的焦虑,他特别呼吁要理性认识义务教育的定位,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效应,同时破除“时间堆成绩”的误区,给孩子留出充分发展的空间。“劳逸结合与科学学习方法比盲目刷题更重要,过度‘内卷’反而不利于孩子长远发展。”臧敦建强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代教育研究院院长储朝晖同样对“一科一辅”政策表示肯定。他认为,“一科一辅”不仅帮助学生回归正常学习节奏,避免陷入过量练习,也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同时为教师聚焦核心教学目标创造更好条件。

储朝晖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已变得便捷,相比机械刷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做的题目多,并不代表能力就一定强。”

他分享了一段近期在丹麦考察的启示,当地教师认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这一理念与“一科一辅”政策的导向不谋而合。储朝晖建议,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教辅材料开展教学。

福田区一位资深教师则提到,本次“教辅新政”的核心在于“纠偏”而非“放养”。“学生书包减重”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质量,而是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优化,从源头上减少低效作业和重复训练,真正实现减负与提质的统一。例如,政策中明确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正是直指当前“题海战术”的弊端。

该教师认为,政策落地需凝聚社会共识。整个社会应清醒认识到,超前学习、过度培训不仅透支孩子学习兴趣,更会抑制创造性思维,最终反而削弱其长期竞争力,甚至影响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若全社会能共同遵循教育规律,“我们必将看到更多孩子拥有灿烂的笑容、活泼的个性,同时保持优良的学业表现”。

她同时指出,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根源复杂,而非个体选择所致。要从根本上实现减负,仍有赖更多配套政策的持续推动。对于家长,她建议可在减负背景下帮助孩子构建“核心化竞争力”,探索“差异化成长路径”,实现“一半努力、一半松弛”的智慧平衡——重在培养良好习惯与品格,看轻短期分数与结果,以成长型思维摆脱“一考定终身”的焦虑。

深圳“一科一辅”政策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呼应了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圳“一科一辅”政策带来的书包“瘦身”,不仅是物理重量的减轻,更是教育理念的“轻装上阵”。从专家的理论引领到教师的实践创新,从家庭的观念转变到学生的全面成长,这场变革正在重塑深圳义务教育的生态。当然,改革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只有当全社会目睹、见证孩子在减少机械重复练习的同时,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这种“教辅焦虑”才会真正消除。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 周正阳 谢粤蕾 何思敏 王童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