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深圳城管真会“整活儿”

  • 来源:深圳晚报
  • 时间:2025-08-26 11:37

罗湖家园网讯:城市发展的每一步,离不开城市管理的“护航”——它像看不见的“针线”,既要缝补街头巷尾的“破洞”,也要绣出宜居生活的“纹样”。1984年的深圳,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拓荒”期,城市建设和管理需求迫切。也是在这一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组建起第一支城管执法队伍,深圳市市容卫生监察队开始走上街头,靠人力巡逻、用制度约束,解决的是“有没有人管”的基础问题。

洪湖公园的荷塘栈道游人攒动,夏日赏荷正当时。深圳晚报记者 宁杰文 摄

前海石公园游人如织,争相打卡欣赏海上落日。资料图

充满现代气息和活力的后海片区。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40多年来,深圳早已从昔日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从“速度之城”迈向“品质之城”。而城市管理也随之从“单一执法”到“多元服务”,从“粗放应对”到“精细治理”,在公园城市建设、垃圾分类推广、文明养犬引导、智慧城管构建等方面,用智慧为笔以科技为墨,写下了“超大城市怎么管”的深圳答案。

从两座园到全域公园城市

“推窗见绿”写出现实诗意

老深圳人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想找个地方散步,只有两个去处:1925年建设的中山公园,还有1966年开放的东湖公园(原水库公园)。1982年,荔枝公园开园,不少市民带着一家老小特意坐公交去逛,这算是深圳人第一次有了“家门口的公园”。

1990年起,深圳公园建设仿佛按下“快进键”,连续三年把公园建设写进“为民办实事”清单,笔架山、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相继亮相。尤其是莲花山广场,成了市民晨练、放风筝的好去处,也是外地游客感受深圳精神的打卡地。2019年,深圳提前达成“千园之城”目标,公园总数突破1090个。深圳公园开放共享还催生了“公园+文化+商业”的新业态,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举办期间,10天累计吸引128.3万人次参观,直接消费突破2048.6万元,带动附近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40%,“公园经济”释放出强劲消费动能。

如今,深圳市民无论住在哪个小区,出门走几分钟总能遇见一片花红柳绿。塘朗山郊野公园的登山步道上,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辨认植物;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观鸟屋,望远镜里总能捕捉到黑脸琵鹭的身影;就连城中村旁的社区公园,也摆上了健身器材、儿童滑梯。2025年,深圳迈入“全域公园城市”建设,1320个公园星罗棋布,2448公里绿道串起山林与海岸,“公园即城市、城市皆公园”的人居愿景在这里落地生根,让市民群众把“逛公园”变成有温度的生活场景。

从“嫌麻烦”到“成习惯”

垃圾分类已成城市新风尚

2013年7月1日,全国首个垃圾分类专职机构——深圳市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挂牌。各区相继成立垃圾分类管理机构时,不少市民群众还带着疑惑:“垃圾分不分,不都一样运走?”彼时的深圳,每天产生近2万吨生活垃圾,填埋场几乎不够用了,混装混运还会污染土壤。

2017年,深圳发布全国首份《家庭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把“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方法,印在卡通海报上贴满社区;“蒲公英计划”培养大批志愿者和讲师,深入学校教孩子们用彩纸做分类垃圾桶模型,从娃娃抓起传播绿色理念。

2020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标志着垃圾分类进入“硬约束”阶段:3240辆分类收运车跑遍全城,新能源车辆占比超87%;南山能源生态园焚烧垃圾产生的电能,可供20万户家庭使用。

2025年,深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朝着50%的目标迈进,智能回收箱进入不少小区,市民投个旧手机、废纸箱,还能换点话费或日用品。走进小区的垃圾分类点,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人会熟练地把菜叶子倒进厨余垃圾桶,年轻人顺手把快递盒放进可回收物袋,这些曾经的“麻烦事儿”,不知不觉演变为大家的生活习惯。

从“矛盾多”到“相处欢”

人与犬共享城市空间

“现在在小区里散步,常能看到邻居遛狗时牵着绳子、拿着拾便袋,大家都守规矩,人和狗相处得反而融洽了。”家住罗湖的张先生回忆起2018年前的场景,还是忍不住皱眉说:“那时文明养犬意识还不强,犬只伤人、粪便污染、深夜吠叫等问题时有发生,成了邻里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破局从“科技+服务”双管齐下,深圳城管开始探索给犬只装“电子身份证”——14.8万只宠物犬有了专属编码,连鼻纹都能作为识别依据,一旦走失或伤人,扫码就能找到主人;没打狂犬疫苗的犬只,系统会自动提醒,执法人员上门督促。市民在“深圳市养犬服务”小程序上就能办犬证,填信息、传材料、交费用,证件直接寄到家,不用费时费力来回跑。

如今的深圳,养犬管理多了不少“人情味”。福田区景田宠物公园里,设有专门的犬只活动区,志愿者带着拾便袋、牵引绳,遇到没牵绳的市民,先递根绳再聊规范。每年“5·29爱犬日”,社区如期举办宠物义诊、训犬讲座,教主人怎么让狗狗“懂规矩”。物业小区的“十个一”管理模式、城中村的“一办两队三治”机制,让养犬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邻里共同的责任。

从“靠人跑”到“数据跑”

智慧城管让治理更精准

2025年8月20日,龙华区坂田街道的早高峰,身高约1.5米的机器人“城城”和“管管”在路口执勤——它们顶着圆圆的摄像头,遇到占道卖早餐的摊贩,会用温和的语音提醒:“您好,请到指定区域经营哦。”这是深圳智慧城管的新场景,呈现出一种极具未来感的城市治理画面,而在10年前这样的事还得靠执法人员骑着电动车路上巡查。

深圳城管的“智慧转型”从2018年就开始了,通过联合腾讯、华为打造的智慧执法系统,实现“网上办案、实时调度”:市民投诉共享单车乱停放,指挥平台全过程监督,通过大数据定位热点区域,5分钟内派单给附近队员,10分钟内完成整理。2025年,深圳智慧城管不只“调度和办案”:通过卫星遥感精准识别违法建设,无人机巡查发现隐蔽的垃圾偷倒点;智慧养犬系统连通了宠物医院、社区和执法部门,犬只免疫、登记、违规记录一目了然;连公园的路灯、灌溉系统,都能通过物联网调节——天黑自动亮灯,土壤干了自动浇水。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

40多年倏忽而过,从荔枝公园的第一棵树,到千园之城以及“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从垃圾分类的第一张指引,到全民参与的环保习惯;从犬只管理的第一个芯片,到人与犬和谐共处的社区;从智慧执法的第一套系统,到科技赋能的精细治理,深圳城管用“绣花功夫”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助力鹏城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城市治理升级的生动缩影。

来源:深圳晚报 记者 伊宵鸿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