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绿美答卷:从“二园起步”到“千园之城”
- 来源:广州日报
- 时间:2025-08-26 10:29
罗湖家园网讯: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的重要时刻。今晚夜幕下,1.2万架无人机将在深圳湾畔与莲花山脚下双场同演,人才公园与市民中心广场上空同时亮起“山—海—城”的光影图景。
在深圳,公园往往是重大历史节点的见证者:蛇口微波山公园见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莲花山公园铭记着改革开放的初心,深圳人才公园则成为创新与未来的象征。公园,不仅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更是承载记忆与见证时代的坐标。
从“二园起步”到“千园之城”,深圳公园的发展与城市成长始终同频。45年间,深圳的公园从点状绿地扩展为山海互联的公共网络,既见证产业跃迁,也映照生活方式的转变。要理解深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妨从它的这一部“公园史”开始。
公园建设加速:“周末去公园”成为日常
若把深圳的成长画成一条曲线,公园的变迁足以留下最直观的刻度。
1980年经济特区建立之前,深圳全市仅有中山公园与东湖公园两座公园;特区建立后,公园建设几乎与城市化同步加速,上世纪80年代,荔枝公园、仙湖植物园、人民公园、洪湖公园与儿童公园等相继落成,市民开始有了“周末去公园”的日常。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皇岗公园、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等公园陆续开放,城市基础格局随之奠定。
2002年被定为深圳首个“公园建设年”,全市公园数增至149个;2005年,第二个“公园建设年”结束时,这一数字达303个;2007年,深圳以建设“100个社区公园”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园建设进一步提速。
从“多”到“优”:深圳走向“全域公园城市”
之后,深圳公园从“多”迈向“优”:2019年,深圳公园数达到1090个,将“千园之城”的实现目标提前了1年完成;2024年,这个数字突破1320个,“千园之城”正加速走向“全域公园城市”。
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到2035年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并以“一脊一带二十廊”为魅力生态骨架,强化“山、海、城”交织共融特色;深圳提出并推进绿色开敞空间“5分钟可达”,建成全民共享共惠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指日可待。
这背后,是持续的制度供给与规划引领,使绿地从“点状存在”的生态孤岛,生长为串联山海与社区的慢行网络,城市从“千园棋布”走向“全域互联”。
把视线拉近,我们会发现“公园群”与“连通性”是深圳近年的关键词:“五园连通”已率先实现,“八园连通”加速推进,前海则以前海石公园、桂湾公园、滨海文化公园等相连成片;与此同时,滨海与山地骑行道、远足径与郊野径正在成网,城市绿色空间的可达性与可体验性持续提升。
沿着这条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脉络,我们不妨走近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与一条“面向未来”的绿带,借它们的故事,寻找深圳精神的演变史。
四座公园与一条绿带
回溯起点:微波山公园
如果要寻找深圳改革的原点,微波山公园无疑是最佳入口。
这座在蛇口大南山麓与太子湾畔之间,看似不起眼的山丘,之所以得名“微波山”,源于山顶建有中国第一个商用微波站;它之所以重要,则因为这里曾俯瞰蛇口工业区的雏形,著名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就在山脚“时间广场”上。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率先开发中国首个对外开放工业园区,“蛇口模式”由此发端,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今天微波山公园里的招商局历史博物馆新馆,已成为“看得见的历史教室”。
站在这里,能把深圳的原点与海洋视野、开放基因与产业文明,串成同一幅图景。微波山公园不是深圳最大的公园,却是最能把“改革起点”具象化的地方。
开放印记:前海石公园
如果说微波山代表改革开放的起点,那么前海石公园就是新时代开放的注脚。
作为新时代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前海则承载着深圳向海而新的战略决心。前海石公园位于桂湾河入海口南侧,占地总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该公园以“前海石”为标志,伫立于海岸,把城市的法律、金融、物流、数字等现代服务业图景铺陈在开放的海面之前。
前海石公园与前海环湾滨海一线空间、双界河水廊道公园、桂湾河水廊道公园等公园与城市界面连片成网,慢行系统把办公区、商业带与滨海公共空间无缝贯通,市民可在午后的海风里完成一次“下楼即到”的开放式户外体验。
前海石公园因此成为一种创新的实践样本:公园不仅是景观,更是制度创新与现代服务业制度、氛围的空间化呈现。
精神坐标:莲花山公园
而对于更多的深圳人而言,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原点坐落在莲花山公园。
它矗立在城市中心,仰望可见巍然的邓小平塑像,回望能俯瞰市民中心、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深圳湾。莲花山也是“公园连通”的枢纽。它与笔架山、中心公园、梅林山、银湖山共同织就福田“五园连通”,让市民在“山—城”之间自由穿行。
深圳市民热衷于登上莲花山顶,望见的不只是宜居城市天际线,更是深圳这座城对“以人民为中心”最直接的回应。莲花山让深圳特区的城市精神,不再停留在纪念碑式的仰望,而融入每一次日常的登临当中。
创新未来:深圳人才公园
要问哪座公园象征着深圳的当下与未来,那么非深圳人才公园莫属。
作为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滨海公园,它把自然景观与创新氛围融为一体:一侧是深圳湾科技生态长廊与总部林立的城市天际线,另一侧是滨水步道与慢行网络。公园总面积约77.6万平方米、绿地率超85%,通过生态修复重塑滨水空间,也把“向人才致敬”变成日常可见的风景。
自2017年建成开放以来,这里成为创新者的会客厅:清晨的跑者、午后的亲子时光、夜晚的湾区光影,让生活与创新天然同频。
从数据看,深圳以“人才+创新”夯实城市基本盘:当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增速18.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第二。在人才规模方面,全市人才总量超700万,高层次人才达2.62万,深圳持续以“三个更加”的人才新政和战略科学家“全权负责制”等创新人才政策激发原始创新活力,吸引顶尖科学家与青年才俊在此成就事业。
翡翠绿带:鲲鹏径
当单体公园成为“珠”,鲲鹏径便是把它们串联的“线”。
这条遵循“硬质铺装零增长、自然环境零冲击、生命物种零伤害”的“三零原则”建设的生态廊道,以约200公里的远足径体系为骨架,与凤凰径、翠微径等共同织补“山—海—城”的慢行网络,也与滨海与山地骑行道相互咬合,形成贯通全域的绿色交通。
沿着它行走,风、叶与潮汐让抽象的“山海连城”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鲲鹏径是深圳未来公共空间体系的雏形,也是一座城市走向全域互联的象征。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 阮元元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