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快报 罗湖要闻

深圳口岸:“双向奔赴”新突破 助推高水平开放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5-08-26 10:18

罗湖家园网讯:清晨七点的福田口岸,已经人头攒动。拖着行李箱的商务人士、背着书包的跨境学童、推着购物车的主妇……每个人都在通关通道中有序前行。无论何人来到这里,都会被这些连接深港的枢纽展现的活力所震撼。

2025年上半年,深圳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量达1.197亿人次,同比增长17.09%,刷新历史纪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深化,以及跨境支付、签证政策的不断优化,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正展现出强劲的“双向奔赴”活力。香港居民北上消费成为主流,占到总客流75.01%,而外国人来深旅游也在免签扩围等政策推动下大幅增长39.2%。面对持续高位的通关需求,深圳市口岸办通过智慧化建设、夜间经济护航、口岸签证便利、离境退税服务等多维度创新,全力保障口岸安全、高效、平稳运行。

深港融合促客流创新高

多措并举保障通关顺畅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深圳陆路口岸日均通关旅客数量巨大,其中香港居民通关达8977.73万人次,同比增长17.12%,周六北上、周日返港成为主要出行规律。内地居民则以2808.3万人次占比23.46%。在客流高峰日,如4月4日清明节,陆路口岸单日客流高达98.07万人次,罗湖、福田、深圳湾口岸均创年内峰值。7月13日,受港铁半价优惠推动,罗湖口岸单日客流更突破29.7万人次,刷新恢复通关以来最高纪录。

为应对大客流挑战,深圳市口岸办协同海关、边检、公安、交通及香港相关部门,实施多项保障措施。包括在节假日加开查验通道、增派保安与志愿者、成立多单位联合指挥部、建立深港实时信息共享机制等,实现高效分流与疏导。特别是在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散场后的夜间高峰期,皇岗口岸曾单日疏导近1.2万名旅客安全返深。

针对夜间跨境需求,深圳还与香港运输署合作推出“湾区夜间直通车”服务,增设多条大湾区城市夜间巴士线路,并开通深圳机场、北站接驳专线。通过“空间—时间—运力—服务”四维管控、口岸三级预警、潮汐车道与分段截流等11项创新,将单小时通关能力提升40%,有效保障了旅客夜间通关效率与安全。

外国人入境热度显著上升

智慧口岸建设提速增效

在外籍旅客方面,2025年上半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的外籍人员达343.2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39.2%。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位居客源国前列。深圳机场口岸外籍旅客同比增幅更高达52%,其中东南亚国家旅客增长尤为明显。享受免签政策入境者超过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显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为提升外籍旅客体验,深圳市口岸办推出多项便利服务。口岸签证办理流程优化,外籍人士抵达罗湖、皇岗、蛇口、机场口岸后可30分钟内办妥签证。深圳还成为全国口岸签证办证量第一大市。同时,深圳机场试运行外国人入境卡电子快速填报系统,实现护照信息自动填写和多语种智能翻译。全市陆路口岸已优化设置中英文标识标牌约725块,并在深圳湾、机场口岸设立外籍人士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移动支付、交通、旅游等全方位咨询。

在离境退税方面,深圳已设立六个离境退税点,覆盖宝安机场、蛇口邮轮母港、罗湖、福田、深圳湾、文锦渡口岸,成为全国退税口岸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退税商店突破1000家,有效刺激了入境消费。

科技创新也成为口岸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深圳市口岸办深化“AI+口岸”建设,开发了AI视频监测预警平台,实现20类智能识别功能;在西九龙站口岸试点跨境通关时效监测,实时发布旅客平均通关时间;并在“i口岸”小程序接入AI智能问答,提供7×24小时通关咨询服务。此外,“i口岸”已整合实时客流、交通接驳、停车预约、汇率查询等107项服务,用户数近55万人,初步实现了“一网通办、一屏通览”。

展望未来,深圳口岸将继续推进皇岗、罗湖、沙头角等重点口岸重建改造,前瞻规划前海铁路口岸和深港西部铁路,探索“一地两检”和公交化运营模式。同时,积极推动低空经济跨境应用,试点无人机物流和直升机通关,加快蛇口邮轮母港旅客国际中转区和跨境直升机起降点建设,进一步强化深圳在国际贸易、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中的门户枢纽功能。

■链接

口岸见证深港双城生活新方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口岸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分界线,而是成为深港双城生活的连接器、融合剂和创新场。每天,数以万计的人们通过这些口岸,书写着“一国两制”下跨城生活的新篇章。

深港之间的口岸,最早履行的是“通道”职能。然而,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这些口岸正在经历从“过境”到“生活”的功能性转变。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次突破1.2亿,其中七成以上是香港居民北上。这不是简单的客流增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

跨境生活的新范式正在形成。周末的深圳商圈,粤语交谈声此起彼伏,港式茶座一位难求。香港居民不再满足于“买买买”的消费模式,而是深度融入深圳的生活场景:预约理疗、体验美容、观看演出、参加课程。

有趣的是,这种跨境生活正在催生新的“时间经济学”。香港居民善于利用两地作息差异,形成独特的时间规划:周五晚上来深度过周末,周日傍晚返港;工作日下班后北上享受夜生活,深夜返回香港。

此外,口岸正在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催生出独特跨境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香港的特色,又吸收深圳的元素,最终形成大湾区独有的文化标识。

另一方面,口岸的演变也折射出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从最初的“管得住”到现在的“通得快”,再到未来的“体验好”,口岸一系列创新服务让跨境生活更加丝滑顺畅。当跨境生活成为常态,当双城边界逐渐模糊,大湾区才能真正实现“心联通”。

口岸的变迁告诉我们,真正的融合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共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化学反应。在这个意义上,口岸不再只是地理概念的边界,而是成为了生活概念的起点。每一个通过口岸的人,都在参与书写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故事。或许,这就是大湾区建设最动人的地方:它让跨境生活不再是电影里的桥段,而成为多数人的日常。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崔璨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