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区医疗服务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实践探索
-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7-02 09:20
罗湖家园网讯: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始终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将深化医改与健康深圳建设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切实回应群众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关切。
求解群众健康急难愁盼问题的社区路径
近日,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公共卫生护士殷娟与同事完成了家庭病床的上门巡诊,背着药箱回到社康中心。该中心目前为社区内因疾病需要卧床或者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居民累计建立476张家庭病床。一上午,医疗团队跑了其中10家。
其中,一位79岁的患者在医院做了腰椎手术,3个月伤口没有愈合。“5月28日建立家庭病床,需要控血糖,目前伤口接近愈合,还需要继续换药……”殷娟在系统中记录着,并发到“家庭病床服务群”中与医生和患者家属实时沟通情况。
“家庭病床服务,不仅仅是把医生派到患者家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升级。”罗湖医院集团院长林汉群表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的居家照护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医疗服务多以医院就诊为主,患者需前往医院排队挂号、候诊,对于部分身体衰弱的老人来说就诊有较大不便。深圳多个社康中心引入智能监护设备,实时监测家庭病床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打破了以往仅靠定期体检或患者身体不适时就医获取健康数据的局限。

同时,对于一般居民,深圳市还积极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制定了基础服务包、普通人群服务包、重点人群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突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深圳市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全科医生总数超过1万人,培养了250名金牌家庭医生,247名金牌社区护士,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超过了6名。全市组建了5453个家庭医生团队,为760万居民提供了签约服务,签约覆盖率达43%,市民获得感不断得到加强。
智能科技辅助基层医疗“精准提效”
记者采访发现,智能应用正深度赋能深圳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全链条。65岁的刘女士家住晒布路,因为突发胸痛到罗湖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就诊。挂号后,她来到一台中医智能四诊仪前,张口3秒完成舌象采集,AI根据图像分析舌色,舌苔,接着刘女士通过仿生脉诊传感器提取脉象图,并完成面象采集和个人体质问卷,5分钟内,一份健康报告以及调理建议便传到医生系统中。
接诊全科医生此刻收到了“AI临床助手”的重要警示:胸痛诱因多元,除当下考虑,还需警惕心绞痛、胃酸反流、冠脉综合征或带状疱疹等。
“这个功能很有价值。”东门社康中心主任、全科医生张潇潇告诉记者,“若是带状疱疹,社康可直接处理;但若涉及心绞痛或冠脉综合征,则需立即启动胸痛通道转诊上级医院,这个功能可以提醒医生,有效防范了漏诊风险。”

更便捷的是,在就诊过程中,“AI临床助手”还能基于患者年龄和风险特征,智能推送成人适用的HPV、流感、乙肝、带状疱疹等疫苗接种提醒,让患者跑一次社康就能同步解决就诊和疫苗需求。
类似的智慧探索在深圳基层医疗机构遍地开花。福田区福中社康的AI系统可实时生成症状分析图并自动输出结构化病历,将过去8至10分钟的文书耗时压缩至5分钟;龙华区创新智能导诊小程序,突破传统点选限制,通过人机自由对话式交互引导患者精准描述病情,化解“不知挂什么科”的困惑;而在宝安区沙井街道东塘社康,无人机化身“空中配送员”,将煎好的中药精准送达患者手中——当包裹带着余温“从天而降”,科技的便捷与温度尽显无遗。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全方位优化深圳医疗服务效能,全市超400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智能诊疗辅助设备,居民可在家门口体验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分级诊疗促进“两融合一协同”
数据显示,深圳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1798.95万人,增量高居全国首位。深圳需要直面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民生考题。深圳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将深化医改与健康深圳建设紧密结合,让健康保障与发展速度同频共振。
“15分钟社康圈”建立的背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筑分级诊疗体系的努力。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提出,建立完善以市级中心为医学学科建设核心、基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为疾病防治主体、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通过构建以“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顶天立地”医疗服务体系,深圳市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深、常见病不出区、健康管理在社区”。在市级层面,以市属医院为主体设置了21家市级医疗中心,承担大病、难病、重病诊疗和教学、科研任务。在区级层面,以区属综合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医院下属社康机构、康复和护理机构,组建了21家基层医疗集团,承担辖区居民健康管理和常见病等诊疗服务。
深圳市卫健委负责人介绍,所谓基层医疗集团,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集团化运作。由区属综合医院,一般是三级综合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来牵头组建。每个集团负责一个行政区或者若干个街道范围内的公办社康机构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以集团化的方式推进社康机构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
深圳市实行“两融合一协同”的基层医疗集团运营模式。医院与社康机构融合发展,社康机构是区属综合医院设置在每个社区或大型工业园区、大型办公楼宇的便民服务点,与医院同属一个法人单位,医院与社康一本账、一家人、一盘棋。医防融合,社康机构既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医院的专科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在医师执业注册证上增加注册全科医学专业,允许其在社康机构提供全科医疗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心血管、内分泌、儿科等专科医生,既可以在医院病房管病人,也可以下社康看门诊,实现一支队伍给群众看病、管群众健康。“两融合一协同”,为深圳社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引入了活水,注入了活力。
2024年,深圳的社康机构完成了全市38.7%的门诊量,全市86.1%高血压患者、76.6%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初步建立以慢性病为主要病种的分级诊疗体系。
深圳市卫健委负责人指出,深圳社康体系的发展,也得益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圳的社康机构实行10元/人次的一般诊疗费制度,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调15%、20%。财政核拨给社康机构的次均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标准高于医院。目前全市有1000余万参保人绑定在基层医疗集团首诊。深圳市医保局按照每家集团绑定的参保人数量核定门诊统筹费用,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有力引导了“强基层、促健康”。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若签约家庭医生,可以享受报销90%的医保用药优惠。
依托社康服务网络,深圳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医养结合、体医融合,社康机构成为居民健康服务基础平台,疾病防控的基层堡垒。社康机构加挂社区疾控中心牌子,走进校园开展学生健康管理,市属医院组建15个医防融合专家小组进社康指导重大疾病防治,医院把青少年近视防控、脊柱侧弯防控下沉到社康开展。2024年,深圳市家庭病床建床数达2.58万张,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4%,居民健康素养水平50.95%。
深圳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深圳将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集团规范化建设,提升社康机构医疗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优化基层医疗集团“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保支付改革,推进居民健康服务标准化,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样本书写民生幸福刻度。
来源:新华社 记者 白瑜 陶思羽 郭雨涵 编辑 刘嘉敏
2025-07-01 20:32:56浏览量:3.7万
广东频道
来源:
)
2025-07-01 20:32:56浏览量:3.7万
广东频道
来源:
)
2025-07-01 20:32:56浏览量:3.7万
广东频道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