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经观|深圳首提打造“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背后有何考量?
- 来源:南方+
- 时间:2025-04-17 09:13
罗湖家园网讯:4月15日,一场关乎深圳文旅产业未来十年命运的高规格会议落下帷幕。会议提出,要加快打造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塑造与深圳知名度美誉度相匹配的旅游品牌,立志打造周末节假日畅游地、“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入境旅游第一站。
这座素以“科技之城”“改革窗口”著称的一线城市,向外界释放了其重塑旅游版图的雄心。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宏大目标下,什么是深圳的王炸级文旅产品?深圳为何要首提打造“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深圳背后的真实考量又是什么?
一
深圳独一无二的文旅资源是什么?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外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常客”。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深圳接待游客1.85亿人次、增长10.8%,旅游总收入2650亿元、增长11.3%,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而随着我国免签国家的不断增多,入境游市场正蓬勃发展,来自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的游客纷至沓来。进入2025年,文旅产业依然是外界解读观察深圳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市长覃伟中就曾发出“来深旅游”的邀请:“我感觉今年全国假期的安排很有特色,春节8天,‘五一’5天,国庆节8天。在这里,借记者朋友的笔和你们的摄像机,向在深圳的朋友们和不在深圳的朋友们,发出盛情邀请,欢迎大家在长假包括寒暑假等留深、来深旅游和消费。”
在城市综合文旅竞争这个新赛道,“Shenzhen Travel”如何做到与众不同?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什么才是深圳最独一无二的文旅资源。
深圳全市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此给出了答案:挖掘深圳在区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业科技、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前沿诸多方面资源,打造具有深圳特色和优势的旅游产品,推出更多极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快建设高品质的极富吸引力竞争力的观光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换言之,深圳不是要和北京拼历史,不是要和上海拼洋气,不是要和三亚拼海滩,也不是和澳门拼博彩……深圳就是要重新发明自己、成为自己。
这一政策判定的底层逻辑在于,深圳必须跳出传统旅游城市的资源竞争逻辑,转而依托其全球罕有的“生态+历史+科技+产业+改革开放”复合基因,构建一套“独此一家”的高端旅游供给体系。
这种定位既是对深圳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全国旅游消费升级趋势的精准卡位。
现代文旅产业不是传统的走点观花、拍照打卡,它更注重满足人们的高层次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比如深度沉浸式体验、比如自我实现,不仅要“我到”,还要“我在”。
在这一方面,深圳显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
首提打造“出国游替代”首选地
不久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动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四区,打造多条低空观光航线,并面向市民免费发放低空飞行体验券,市民游客可持券搭乘直升机,以“登山、观海、览城”三位一体的空中视角,沉浸式体验自然景观与都市天际线交融的视觉盛宴。
在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还将推出滑翔伞低空运动项目,为市民游客解锁“海天翱翔”新玩法;世界之窗景区打造无人机编队常态化展演场景,每周末及节假日以科技光影点亮城市夜空,预计“五一”假期单日飞行架次将有新突破。
从直升机翱翔云端到滑翔伞穿梭山海,再到千架无人机绘就城市星河,深圳以科技脉搏串联世间烟火,以创新之魂滋养人文根系,以包容之心温暖四方游客。这种“黑科技+生态旅游+文化历史”的混搭,恰是深圳打造“国际替代”旅游产品的缩影。
深圳首提打造“出国游替代”首选地,其背后有着三重潜台词。
其一是体验替代,即可以在深圳获得足不出户、看遍世界的体验。
你来深圳,可以在这里看到不输迈阿密的海岸天际线,体验堪比新加坡的都市生态,感受到超越迪拜自贸区的商业活力。深圳也正努力通过打造“平替旅游”场景,将国际热门目的地的特色浓缩于本地。
例如,大鹏半岛的桔钓沙被誉为“深圳版马尔代夫”,蛇口海上世界被称为“小济州岛”,龙华区白石龙音乐公园则被网友称为“小瑞士”,这些景点以高性价比和便捷性吸引游客,满足国内游客对异国风情的向往,同时减少出境需求。
其二是服务升级,即可以在深圳获得到世界级的服务水准。
打造“出国游替代”首选地,意味着深圳建立的是“比国外城市更懂中国游客,比国内服务更接国际水平”的新型标准体系,让所有来深圳旅游的游客获得更高水平的服务体验感。例如,全域支付便利化、AI翻译设备覆盖重点场所、实施“即买即退”政策等,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便利性。
其三是枢纽赋能,即成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深圳的战略目标不仅是留住国内游客的出境消费,更要成为国际游客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凭借区位优势和口岸城市地位,深圳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优化跨境支付、完善国际航线等举措,吸引大量入境游客。2024年深圳入境游客增长56.9%,国际旅游收入增长93.2%,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同时,深圳作为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枢纽,既服务国内游客“从深圳出发看世界”,也吸引国际游客“从深圳出发看中国”,形成内外客流的双向互动。这种双循环模式不仅提振本地经济,还通过文化输出(如美国网红“甲亢哥”的直播)塑造国际形象,提升城市全球影响力。
三
把人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
深圳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超大城市之一,每年吸引着数亿人次的游客与商务客流。然而,要将庞大的人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增量,不仅需要简单的“流量收割”,更需要构建全链条、高水平的消费场景。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便是深圳构建全链条、高水平消费场景的一个深度布局。这座超级城市以文旅为壳,正通过场景升级、模式创新、政策赋能与科技融合,探索一条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跃迁的路径。
深圳全市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面向全国全球开拓市场,把分众化、多层次的市内、市外、省外、境外、国外各类市场需求充分调动起来,落实好入境游客“即买即退”政策和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吸引游客,把人流量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
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天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服务品质永远是深圳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很多港人北上深圳旅游消费,这种跨境文旅的习惯和方式让深圳获得了长期训练。
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达的内外交通,也让深圳正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内地的“首选站”。
2024年,深圳出入境人员达2.4亿人次,同比增长45.6%。全年累计迎送外国人达554万人次,同比增长89.3%,其中入境276万人次,同比翻一番,首次超过广州、北京,跃居全国城市第二。
站在深圳人才公园的观景平台远眺,城市天际线清晰可见。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都”,再到“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深圳这座永远在“重新发明自己”的城市,如今正试图用一套前所未有的组合拳,开辟中国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南方+ 记者 崔璨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