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深圳:网红之外另有“小而美”
- 来源:晶报
- 时间:2025-03-25 09:44
罗湖家园网讯:近几年,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一跃成为文旅“顶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在“委员通道”发言表示,出现“博物馆热”的原因主要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
组图:华强北博物馆。
组图:华强北博物馆。
组图:华强北博物馆。
组图:位于鹤湖新居内的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组图:位于鹤湖新居内的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组图:位于鹤湖新居内的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记载着城市历史的深远,凝聚着城市文化的精髓。正在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深圳拥有60余座博物馆,既有“中博热搜榜”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上的常客深圳博物馆、南山博物馆,还有不少小众而不乏意趣的博物馆等待更多人的发掘。
“刷”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
莫莫(化名)是一名文博爱好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经常出差,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她总会尽量挤出一点私人时间去探访当地的博物馆。休假的时候她喜欢去旅行,每趟行程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博物馆里度过,“我一般都会先去当地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其次是历史类和艺术类博物馆。了解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是最好的选择。”
莫莫说,在深圳,深圳博物馆和南山博物馆都是她最爱“刷”的博物馆,这两家博物馆经常推出新主题特展,从策展主题到参展文物都水平很高,她几乎每个展都不会落下。比如南山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特展,有来自内蒙古博物院、大同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多家博物馆的160余件(套)文物。浏览时,莫莫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感源于她去过其中的两家博物馆,当部分展品再次出现在眼前时,仿佛又见到了老朋友,勾起了她当初在当地博物馆参观的回忆,而那些初次见面就惊艳到她的展品更让她兴奋,不仅因为不出门就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文物,补全了这段鲜卑族迁徙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吸引她将未去过的博物馆所在地写进下次旅行的目的地选项中。
此外,莫莫还去过深圳市改革开放展览馆、招商局历史博物馆、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等博物馆。她说,前年父母来深圳游玩,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早已经都打卡过了,她便想到带父母去看看深圳的客家围屋,于是选择了被称为“客家第一围”的鹤湖新居。到了才得知,鹤湖新居竟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的建筑布局气势恢宏,这里还“藏”着一家国家三级博物馆——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莫莫印象最深的是馆内的“龙岗客家历史与民俗文化”,基本陈列利用了鹤湖新居单元房作为展厅,在具有历史感的古建筑中浏览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领略客家人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沉浸感十足。
正因此,莫莫发现自己虽然常居深圳,但对深圳的博物馆的发掘还只是冰山一角。她随便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深圳值得去的博物馆,发现网友们的推荐十分丰富,“像宝安有座劳务工博物馆、罗湖有家惠风古陶博物馆、光明有家惜物博物馆等等,我都不知道。还有一些听说过的比如深圳望野博物馆、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我也还没来得及去。”莫莫说,她今年的出差时间会减少,所以准备好好逛逛深圳的博物馆,她已经列好了清单,就等着逐一去探索了。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东备案博物馆达385家,全省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保持全国第二。深圳共有博物馆61家,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包含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和8家国家三级博物馆。
“小而美”的独特魅力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作为深圳最热门的博物馆之一,深圳博物馆去年暑假期间连续延时开放52天,累计接待观众总数达到130万人次。
在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浪潮中,深圳也有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博物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近日,晶报记者探访了位于华强北广博现代之窗大厦五楼的华强北博物馆。一走进展馆,一面由多块大型电路板拼接而成的形象主题墙和一条条不断变化延伸的鲜亮光带就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抬头,天花板上倒置着一块巨大的华强北沙盘,电子赛格广场、科技大厦、现代之窗大厦矗立其中……霓虹闪烁,时尚又魔幻。转身,穿过时光隧道一般的廊道,伴随着屏幕上跳出不同年代的电子产品,品读着墙上的一句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等具有鲜明深圳特色的观念口号,记者和几位游客一起走入了华强北的“前世今生”。
华强北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创业的摇篮,创新的天堂》包括发展梦、创业梦、创新梦、未来梦四个篇章。展厅中有大量珍贵史料和实物,如深圳企业制造的第一部收录音机、我国生产的第一部铁路专用手机,还有股票接收机、深圳电子装备厂招工通知、征用土地协议书等通过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来的藏品。在一面手机墙前,游客们高兴地寻找着自己曾经使用过的型号,交流回忆。
最吸引游客频频驻足的还是参观一路上五花八门的互动体验:在高度还原的华强北“一米柜台”中,感受“千万富翁”的发家梦;在“华强北故事吧”,自行录制视频,人机互动拍照;从互动游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看到华强北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迭代和技术进步……
整个展厅的设计融合了科技与时尚,从霓虹灯牌到“创梦之源”创意装置,都是绝佳的拍照场景,记者发现馆内地面上贴着不少拍照打卡的标识,十分贴心地为游客标出了最“出片”的位置。
王女士来自天津,到深圳旅游的第一站就是华强北。“对我们北方人来说,华强北是非常有名的电子产品的代名词,甚至有些商圈会模仿取名叫华强数码广场之类的。以前都是靠想象,今天很深入地了解了。”她表示,自己平时也喜欢逛博物馆,刚好在华强北街道上看到有家主题博物馆,十分惊喜。在参观过程中,王女士印象最深的是一款叫意念力头箍的产品,看似玻璃的展柜上有产品文字介绍,同时也是一块可以互动的智能屏幕,点击选项还能看到创客讲述产品创意的视频。王女士说,这两年自己的工作也在向AI领域转型,所以看到这类产品很感兴趣,这家博物馆也完全超出了自己之前对它的期待。
今年2月,深圳应急管理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全国首家以应急管理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集反映应急管理历史、知识科普、警示教育、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依托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建设。馆内设有“深圳应急管理历史展”基本陈列,展出各类展、藏品200余件/组,通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历史演变”“中国历代灾害”“文献中的安全应急”“中国传统应急文化”“深圳应急历史”等单元,总结古今中外人们记录、应对、防范灾害事故的智慧结晶,梳理应急管理思想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记录历史上重大灾害事故警示案例,展示深圳乃至全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这些设备器材和丰富的影像资料,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让人以史为鉴、以案为镜。”慕名而来的游客张先生说,看得出博物馆很用心地征集了许多文物展品,挺感动的。他还由此见识了不少新式的应急装备,比如展出的个体逃生防护装备看着就很厉害,他笑称都想给家里人买几套。
多名政协委员关注博物馆建设
2022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包括深圳在内的六地建设“博物馆之城”。多年来,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措施,以发展完善深圳特色现代博物馆体系。而每年两会期间,博物馆的发展建设也备受代表委员们关注。
在今年的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尹昌龙就建议建立深圳罗湖桥博物馆。他认为,深圳河是深港的界河,而罗湖桥横跨深圳河。从广九铁路开通以来,罗湖桥已经成为百年深圳、百年中国的象征,在中国改革开放史、现代化发展史、华人华侨史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目前罗湖口岸也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罗湖桥既是当年深圳和香港同胞的联系桥梁,也是香港与珠三角地区联系的重要纽带。以罗湖桥为主题,建立专门的博物馆,对于了解深港、粤港关系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尹昌龙建议,以深圳为主,深港合作,共建罗湖桥博物馆。以旧有铁路桥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文物征集,开展口述访谈。同时,组织班底围绕罗湖桥这一主题,梳理相应的历史脉络,通过扎实的研究,形成理论专著、纪录片、展览大纲及脚本,以及围绕罗湖桥的主题,打造核心IP,并延续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未来还可以将罗湖桥博物馆作为深港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港共同举办以百年罗湖桥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市政协常委杨浩勃则关注到了深圳的外事发展。深圳市作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建市以来共接待近300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来访。在此过程中,深圳市委外办收获了珍贵的外事礼品,积累了重要的文件和影像资料,记录了城市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精彩故事。因此杨浩勃建议筹建以深圳外事为特色主题的博物馆。可选取具有优势和代表性的对外交流重点场所,例如利用南山区蛇口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选址,将场馆设立在对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旅客均有一定辐射度的地点。一方面,可从官方角度对深圳外事成果进行展览,据初步调研,深圳市委外办业已收集各类外事礼品300余件,影像资料上千份,签署的综合性对外合作文本111份,拥有大量的实体和电子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从民间角度对对外交流展品进行征集,有特色、有能力、有意愿从事民间外交工作的单位、机构、高校和企业众多,可以面向有意愿的组织机构进行外事展品征集,也可以面向市民群众广泛征集,聚焦“市民视角的国际交往”,收集市民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像与文献,国际活动参与见证的纪念品和代表性礼物,进一步丰富展览资源。
“深圳市制造业科创特色鲜明,高新技术明珠璀璨,工业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且已形成极具自身特色的工业遗产文化,具备开发工业旅游的巨大价值的同时,也急需有关部门对工业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与适当开发。”市政协委员杨高宇提议建立深圳自己的工业博物馆。他表示,目前,在工业展示、展览相关方面,深圳市设有深圳市工业展览馆、深圳市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深圳市人才公园等相关单位,尚无工业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展示的是工业的历史,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更加侧重于教育和学习;而工业展览馆侧重于展示产品和品牌推广。深圳市作为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引领着我国的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具备设立市级工业博物馆的基本条件、社会地位和必要性。深圳市可深度结合自身工业发展及科技优势,筹建工业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展示工业遗存,打造工业博物馆新标杆,为深圳市工业文化建设注入强劲力量。
根据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编制出台的《深圳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3)暨2035远景目标》,深圳到 2035年力争博物馆总数达到150座左右,各区建设至少一家区级博物馆。光明博物馆“孵化器”项目被写入《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的广东省博物馆事业九大改革创新案例中,将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设施“改建—运营—移交”(ROT)模式,由政府提供公共物业,通过公开招标引进社会资本对公共物业进行投资、改造、运营和管理,打造博物馆孵化空间,为符合条件在深圳地区举办博物馆的藏家提供符合要求的办馆场地、配套设施以及一体化的注册、备案、运营等服务。目前,国深博物馆(暂用名)、深圳海洋博物馆等一大批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博物馆之城”正在快速崛起。
来源:晶报 记者 林菲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