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罗湖区美术学科项目式艺术实践活动举行

  •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25/03/11 14:31

    分享到: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11日讯(记者 邱婕)3月9日,深圳市罗湖区第十届美术学科项目式艺术实践活动在红桂小学举行。活动以“墨海研行十载棹,星槎索隐九霄航”为主题,汇聚了24所学校的26个项目,吸引了全区中小学师生、家长近千人共同参与,孩子们在多元展示中从三大文化、四大领域精彩阐述艺术与审美的魅力。

教室变身美育实践新场域

活动首创“教室即展场”模式,将传统教室巧妙转化为“微型美术馆”与“项目式学习实验室”。24所参展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空间,还原了项目式学习的真实场景,涵盖了非遗传承、科技艺术、传统文化复刻等众多领域。各校以舞台剧、AI技术等创新形式,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成果,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同时,活动还推出了项目式自主探究的贯通模式导图,构建了“审美—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有力推动了“知行合一”目标的深度落地。在面对专家提出的“项目式学习的好处与坏处”“AI时代的当下,研究黑白木刻的意义”等问题时,罗湖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表示自主探究虽耗时较长,但能锻炼问题思考与探究能力;红桂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则指出,木刻背后承载的是文化传承和新文化运动的红色基因,AI是赋能而非替代。这些回答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

基于教材的戏剧影视多元展示

在活动中,各学校通过戏剧影视等形式,展示了基于教材的跨学科学习成果。碧波小学的《非遗烙画 舞动敦煌》以烙画技艺重现敦煌飞天的故事,莲塘小学的《石狮古韵》带领观众走进卢沟桥的历史,罗湖实验学校的《华裳盛宴》则通过舞台剧还原《韩熙载夜宴图》,展现了画作中的服装文化与中华礼仪。北斗小学的教师团队分享了运用 AI 技术开展的《雨的颜色》项目,展示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学习过程。

教育部课标组共绘美育蓝图

在专家论坛环节,由王婧主持,多位专家对罗湖美育项目式艺术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课程标准组组长尹少淳指出,剧场性展示打破了传统艺术边界,推动了“作品—观众—场景” 的多元对话,是未来美育实践的重要方向。李力加强调了通过项目式活动培养学生审美特质的重要性,华年肯定了罗湖师生在项目时间管理与课程融合方面的努力,高燕剖析了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素,黄宏武提出美育的四重价值,并支持罗湖美育进一步推动 “美育一件事” 的落地。项目创始人陈勇期待罗湖美育团队继续深化国家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的衔接。

家校共育的深度共鸣

罗湖区家委会组织了近五十名家委会代表全程观摩活动。罗湖实验学校校家委顾问林国伟表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展现的创造力令人惊喜,希望此类活动能广泛推广,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喜欢美。”家长们对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展现的创造力表示赞赏,认为美学教育在AI时代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文情怀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价值。他们希望此类活动能够继续推广,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成长机会。

三地名师工作室联动教研

活动期间,广东省赵霞、王婧名师工作室、娄底市肖钦名师工作室、深圳市胡云、刘丽工作室等百余人齐聚现场,开展联合教研。老师们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借鉴活动中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美育教学。红桂小学的胡云分享了十年项目式艺术实践历程,阐述了七大贯通理念,展示了罗湖美育团队的研究成果。

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亚桥表示,未来三年将以“AI赋能课堂”深化中小衔接,优化“五育融合”课程机制,推动美育扎根学生成长沃土。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则深情寄语:“与孩子一起创造更好的世界是罗湖美育不变的初心。”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