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罗湖 心灵花园 | 暖护老人心灵的港湾
当下,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挑战重重。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和社会角色转变,易受恐惧、失落等负面情绪困扰。数据显示,八成老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60岁以上老人抑郁症患病率约16%,80岁左右更是攀升至20%。在罗湖区民政事务中心,340位平均年龄85岁的高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亟需关注。
为此,区慈善会与区民政事务中心迅速行动,整合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罗湖区慈善会·乐安居夕阳守护者关爱基金爱心力量,引入专业心理服务资源,于2024年9月倾情启动“大爱罗湖 心灵花园”项目,打造心理服务阵地,为中心老人和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服务。
针对老人,项目团队以服务为切入点,通过访谈、观察、咨询,全面了解老人的生活、家庭、社交及心理状态,依据不同情况,提供从团体辅导、沙盘游戏到一对一咨询的分层服务。对于中心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团体辅导、艺术疗愈助其释放压力,为关键员工提供一对一咨询,并开展心理教育培训,提升员工对老人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老人心态转变:从孤独到温暖
78岁的李爷爷(化名)曾因子女长期在外工作而封闭自我,拒绝与人交流。在“人生故事拾贝会”他主动分享了自己年轻时来到深圳,建设深圳的经历。他说:“以前觉得这些故事没人愿意听,但现在大家围着我鼓掌时,突然觉得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如今,李爷爷成了活动室的常客,还主动教其他老人下棋,笑容明显多了起来。
另一位83岁的王奶奶(化名)因丧偶长期郁郁寡欢,甚至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沙盘游戏引导她表达情绪,经过两个月陪伴,王奶奶最近一次的沙盘游戏中,用“太阳”和“山峰”的沙具来表达:“这里的夕阳不是结束,而是新一天的开始。”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对约240位老人进行心理风险筛查,对60位需复筛老人走访面谈,并开展了“人生故事拾贝会之国家、家庭、友情”等5场不同主题的老人心理团体辅导、4场团体沙盘游戏,150余人次老人参与。通过分享与倾听,老人的孤独感显著缓解,归属感日益增强。
在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支持方面,侧重团体心理辅导,涵盖关于挖掘心理动力、如何聆听与发问、表达情绪释放压力、老人心理服务技巧等内容,目前已开展8场团体辅导课程,240余人次参与,通过开展多样的辅导方式,让养老服务人员找到工作中的自我表达方式,提升工作成就感与满足感,助力其更好的服务老人。
员工成长:从压力到信心
项目不仅关注老人,也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系统性支持。通过团体辅导、艺术疗愈和专项培训,员工的心理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参加完表达情绪释放压力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后,一位护理员反馈自己在养老院工作10年了,面对老人的各种情绪问题,她常常感到无助和疲惫。但是参加了项目组织的心理教育培训后,她反馈:“课程中对自己情绪的觉察、接纳、表达的练习,帮助自己提升了处理情绪的能力,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先看到自己的情绪,然后问问自己是什么让自己产生了情绪,自己心理涵容能力增加了,结果就是自己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情绪更稳定,自己稳定了,在工作中就有耐心,能够接住老人的情绪,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了。”新入职的护理员缺乏经验,不知道怎样快速的安抚老人的情绪,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团体心理辅导中,用具体案例分析,带领他们练习放松的小技巧和有效沟通的不同方法,帮助新员工习得和老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技能。
此项目的开展构建了预防、筛查、评估、诊断、干预的完整心理服务流程,建立心理状况监控与分类干预机制,降低老人与员工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一线人员对老人心理问题的敏感度,保障心理危机预警畅通,提升心理服务成效。
“大爱罗湖 心灵花园”项目“心理服务+人文关怀”的双重模式,为社会老龄化难题提供了创新解法。对老人而言,项目带来的不仅是情绪疏导与陪伴,更是晚年生活的尊严与希望。数据反馈显示,参与项目的老人中,85%表示孤独感明显减轻,主动参与社交活动的频率显著增加,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改善。对养老服务人员而言,项目赋能的价值同样深远。通过系统性培训,心理服务技能从“经验型”转向“专业化”,这种“助人自助”的模式,不仅缓解了养老从业者的职业倦怠,更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照护”向“身心共护”升级,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每一位老人的笑容被点亮,当每一位养老工作者的付出被赋能,“大爱罗湖 心灵花园”便超越了单一项目意义,成为一座城市温暖底色的生动注脚。它证明:应对老龄化挑战,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以心换心的精神守护。而这,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层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