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

罗湖区金融服务署:保险赋能减风险,社会治理启新篇

  • 来源:南方+
  • 时间:2024-12-24 17:40

罗湖家园网讯:罗湖区金融服务署:保险赋能减风险,社会治理启新篇

案例名称:保险赋能减风险,社会治理启新篇

案例介绍:

一、改革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为各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在保障国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化改革已成为行业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迈入了大基建的大维修阶段、大人口的大养老阶段、大民生的大服务阶段,除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传统的高危风险领域,城市管理、卫生健康、街道治理等事故多发、责任风险领域亟待引入“保险+科技+服务”解决方案。罗湖区以“费改保”为抓手,出台了深化保险创新发展改革18项举措,构建起成体系、强产业、可持续的保险改革创新机制,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功能,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质效,推动解决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激活保费增长新动能,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和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方向

“费改保”是罗湖在全国率先提出的保险创新发展新机制,在原则不增加支出负担的基础上,探索将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开支费用”,转化为保险服务形成的“保费”。

在具体实施中,“费改保”18条将围绕社会风险减量、实体经济赋能、民生服务保障、深港跨境创新四个方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推进保险融入社会安全治理,多维度运用风险减量的服务手段促进降本增效;精准对接满足科技创新、低空经济、航运服务等重点领域多元化保险需求;持续丰富社会民生领域保险供给,扩大普惠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拓展深化跨境应用场景,推动深港保险领域合作和互联互通。

三、改革举措

(一)向前延伸风险管理功能,运用保险“减法”促进全社会风险减量。风险减量服务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强化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引入保险参与公共安全治理,让保险公司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风险管理,通过科技赋能手段、“人防+技防”服务模式,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最大限度降低出险概率和出险损失,从简单灾后补偿转向事前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提供“防减救赔”一揽子、全流程服务,助力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从被动“风险等量”向主动“风险减量”管理的转变,实现全社会整体风险下降以及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以地质灾害(地面坍塌、滑坡)保险为例,政府部门将事前巡查巡检支出和事后修复施工费用按一定比例投保专业保险,同时至少安排保险费用的一定比例用于日常开展道路地面坍塌监测以及地质灾害、边坡和挡土墙的评估和整治,由保险机构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落实对投保范围内的道路地面和边坡动态监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从而降低事前事后的财政负担总和,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向后拓展发展增进功能,运用保险“加法”提升全社会治理效能。罗湖区举办“金融支持强动力 保险改革增活力”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保险改革创新举措发布活动,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由“要我用保险”转变到“我要用保险”,引进保险公司与其委托的风险管理机构参与城市管理,集事前管理、事中服务、事后补偿功能于一体,通过源头把控、过程监督、事后兜底实现多方共赢,将政府角色由“当事人”转变成“管理协调人”,减少各类纠纷和社会矛盾,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满意度,将保险功能嵌入经济建设全领域、社会治理全过程、民生保障全方位,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社区公共安全公益救助保险为例,该保险产品具有保障范围广、保险费率优、民生幸福感强的准公益性质。按5元/人的标准投保,将在各街道、社区有管理责任的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内以及各街道、社区统一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因疏忽或过失发生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居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均纳入保险保障范围,通过政府购买、商业保险运作,优化政府救助途径,有效运用经济手段探索公益救助管理,提高公共安全救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向外共创行业创新生态,运用保险“乘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通过“费改保”机制将购买服务的费用转化为购买保险的保费支出,既丰富了服务供给来源,又能形成有效风险共担机制,在切实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基础上,亦有效扩大当地保费收入规模,做大做强地方金融增加值。以“费改保”为切入点激励保险机构科技创新、政企合作的赶超奔跑态势,形成区域领先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保险创新品牌,吸引境内外优质保险机构布局深圳,集聚专业持牌保险机构以及研发中心、科技中心、数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保险产业链多业态,为深圳建设保险创新试验区注入强大改革动能。以航运保险为例,当前全国共有11家航运保险专业牌照主体集聚上海,而深圳进出口贸易、海洋经济发展增速均位于全国前列,对航运保险尤其是航运业的产品服务创新、技术平台赋能等需求日渐增长。通过“费改保”打响保险创新改革品牌,构建政企高效往来互动机制,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航运业上下游金融服务机构及航运业基础设施落地,推动保险行业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四、工作成效

小散工程风险治理是“费改保”落地的典型成果。2024年10月17日,罗湖区“小散工程”安责险线上备案投保系统实现全区覆盖。该系统于9月初上线试运行,通过“罗湖区小散工程及零星作业风险管控平台”开展线上一站式投保服务,采用“统一险种、统一条款、统一保障范围、统一赔偿标准”,最低仅需200元/项,实现防险减险、风险减量。截至11月底已累计线上投保2300单,合计保费280万元。2024年12月1日,罗湖区翠竹街道正式落地“全域小散工程保险服务”,将原本用于开展“小散工程安全管理技术指导服务”项目的费用转化为购买保险的保费支出,创新以公众责任险为主险种,并附加特定群体临时救助责任保险,覆盖所有经备案的小散工程项目,由保险机构及其引入的专业服务团队,提供重点项目巡查技术指导、专家级技能培训、应急救援演练、安全科技应用指导以及定期总结报告等,在不额外增加经费的基础上,将保险融入安全生产及街道治理场景,实现了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赢。

自10月举办“金融支持强动力 保险改革增活力”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保险改革创新举措发布活动以来,罗湖已在全市打响保险创新品牌,获得分管市领导、市委金融办、市委改革办、市医保局、市金监局等高度关注和频密调研,11月22日副市长罗晃浩主持召开金融一揽子增量政策及金融业发展调度工作座谈会,肯定了罗湖区开展的保险创新,指出保险业可研究将罗湖保险改革参与社会治理“费改保”创新模式复制推广至全市,进一步推动深圳金融业提质增效。

罗湖将加快保险改革创新的步伐,助力深圳打造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率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保险行业的贡献。

来源:南方+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