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罗湖的破题之路 “罗湖发布”举行改革专场

  •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24/12/19 13:28

    分享到:

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18日讯(记者 邱婕)罗湖,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探索国有公共物业高效利用,公共空间不断上新;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支付丝滑又安全;创新“费改保”模式,权益保障有力度......时值年终,罗湖改革硕果盈枝,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是先锋罗湖敢于破题、改革创新的注脚。12月18日,深圳“罗湖发布”举行“改革:先锋罗湖的破题之路”主题发布会。

2024年罗湖改革高光时刻

引发关注热潮

2024年,罗湖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三个注重”,创新推出“发现—策划—推进—总结”的建制式改革模式。会上,罗湖发布2024年的十件改革大事:

一、制定《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先锋的实施方案》及413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以提高物业使用效益、增强市民体验感为目标,系统集成式探索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

三、推出“费改保”模式,探索将购买服务费用转化为购买保险的保费支出,深化保险创新发展改革;

四、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改革,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加快产业集聚;

五、开通全市首个离境退税陆路口岸办理点,发挥“即买即退”服务便捷优势;

六、落地全国首支AIC股权投资基金,率先响应国家层面金融政策;

七、引入社会化力量,探索党群服务中心多元化运营改革;

八、以东晓街道为试点,构建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新体系;

九、推出以人工智能赋能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激发国有经济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2024年,罗湖聚焦孵化原创改革品牌,在政府管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不断探索,积极打造罗湖样板。重点推出降本增效系统集成式改革,探索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为基层减负;推出多元场景应用式改革,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创新风险前移控制式改革,创新‘费改保’模式,促进全社会风险减量;推进智慧赋能式改革,以东晓街道为试点构建基层智治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罗湖区委(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陈恬立介绍道。

数字人民币多元场景应用式改革

屡次实现“0”到“1”

罗湖是数字人民币试点先行者、探索者,开展了系列由“0”到“1”的改革试点,继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率先完成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真实贸易交易,推出全国首台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硬钱包自助发卡机,打造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等等。

发布会上,罗湖区金融服务署署长邓敏怡用三个“新”来具体介绍数字人民币在场景落地方面的应用成果。一是丰富支付场景,夯实数字经济“新基建”,优先打造各行业、各领域示范引领支付应用场景,实现“医食住行”场景全覆盖;二是着眼商圈建设,打造应用示范“新阵地”,依托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预付无忧商圈,推广数字人民币预付卡,现已覆盖预付商圈80%以上商户,今年以来,罗湖区预付领域数字人民币监管资金规模超4亿元,位列全市第一;三是助力适老改革,引领银发经济“新浪潮”,创新上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试行居家养老消费券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发放、使用、结算,消费时仅需拍卡“贴一贴”即可完成券额核销。

此外,罗湖还依托2023年底落地的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赋能产业聚链成势,打造数字人民币发展“全景生态”。一是推动产业链招大引强添动能,出台数字金融领域“五个一”发展体系规划(一行业底册、一专项政策、一集聚园区、一招引清单、一服务专班),印发《罗湖区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举措》。二是打造应用生态展示平台增效能,联合数字人民币2.0层运营机构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筹建深圳首个兼具展示性、科普性和互动性的“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创新空间”,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宣教中心”和“招商引擎”,预计明年初将全面建成对公众开放。

深化“费改保”创新发展改革

18条措施实现多方共赢

据了解,“费改保”是罗湖在全国率先提出的保险创新发展新机制,在原则不增加支出负担的基础上,探索将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开支费用”,转化为保险服务形成的“保费”。利用“费改保”模式,将原先的“费”转化为购买的“保险”,可以一举多得。

围绕“费改保”广阔的应用场景,罗湖印发《罗湖区深化保险创新发展改革工作方案》,即“费改保”18条措施,聚焦基层治理、实体经济、民生保障、深港融合四大板块开展保险创新。目前,正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场景:

“德”是指加快构建多层次健康保险体系。大力发展托育险、老年人意外险,形成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体系。

“智”是指科技赋能智慧城市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围绕电梯、玻璃幕墙、“零碳”排放等设计产品,推动政府机关物业试点,将物业维修基金、电梯维保费用、节能环保投入等转为保险。

“体”是指文体旅游行业资金盘活。罗湖有579家旅行社,占全市近40%市场份额,正在争取试点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保险/替代/现金或银行保函,可实现资金占用率超95%的下降(原需20至120万元质保金,可降低为千元或万元级别质保金保险),减轻旅行社运营压力。

“美”是促进医美行业规范运营。积极引入医美行业后端保险保障,在医美机构推广医师责任险,创设美容医疗意外险等,将处理医疗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转化为保险,形成更高标准的行业自律和更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劳”是优化劳动群体保险服务。支持保险围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农民工等群体开发优惠产品,增强劳动群体的权益保障力度。

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

减少财政投入、增进民生福祉

罗湖区财政局副局长徐晶介绍,为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等12类国有公共空间姓“公”惠“民”,推动便民服务提质增效,罗湖基于“功能归整复合利用”“市场导向综合利用”“错时错峰高效利用”“因地制宜特色利用”推出系统集成式的改革。

其中,针对“功能归整复合利用”,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把全区近700处政府物业信息录入罗湖区时空信息赋能平台,建立动态的区属国有资产公共空间台账,实现“一键可查”;在功能融合方面,以现有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结合实际融合街道文体中心、长者服务中心、托幼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服务内容,推动便民服务一体化。此外,针对“市场导向综合利用”,择优挑选第三方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及运营部分公共物业,借助社会资本升级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配套设施。针对“错时错峰高效利用”,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推进公办中小学停车场逐步有序向社会低价开放,辖区学校各类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同时,针对“因地制宜特色利用”,深入推进金角银边改造行动,通过微改造把街区园区、立交桥下等边角空间,建设成公共户外活动空间。把区属国企和股份合作公司的闲置物业改造建设成为保障性住房或者产业用房。如通过区属国企对黄龙小区改造等,预计可以筹集保障房近350套;推动大望文化创意产业园、文锦渡边检站生活区等低效闲置物业改造,预计可以筹集产业空间超10万平方米。

据介绍,通过综合推进国有公共物业改革,预计2025年可直接减少财政资金投入7000万元,其中年度运营投入将减少3000万元,将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优化整合,将释放7500余平方米服务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改革

基层智治、社区蝶变

“一键”反向寻车、“会说话”的巡检机器人、能捕捉高空抛物的鹰眼镜头......今年,罗湖部署智慧赋能基层治理专项改革,并在木棉岭社区先行试点。

东晓街道结合改革要求,在木棉岭探索打造“一网一平台一中心”的社区智慧治理体系,数字化城市运行和基层治理中心,打造可视可感、联勤联动、运转高效的基层智治“实战枢纽”;基层治理一体化平台,实现事件统一采集、智能分拨和自动流转处置;社区“空天地”一张网,整合3000多路监控视频构建“空网”,打造7条无人机自动巡航线路组成“天网”,推动4大综合网格成为聚合社区资源、信息、事件的“地网”,形成立体化、全场景的社区管理模式。

据罗湖区东晓街道四级调研员赵鹏介绍,通过智慧赋能和联动共治,社区缩减了50%基础业务人员,依托AI城管、AI垃圾分类等16类智慧管理模式,各类事件的处置时长从过去的半天到一天,缩短为平均12分钟,最短只需2分钟。

未来,罗湖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高举改革旗帜,用改革开启罗湖的“二次创业”,依靠改革为高质量建设“三力三区”凝聚更加磅礴的发展动能。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