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其定:“战地救护模范” 传承红色基因
服务强区,先锋罗湖。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聆听一位“战地救护模范”的故事,感受红色血液的脉动。
廖其定 退役军人:
一个伤员也不能丢,一个伤员能够不死都尽力抢救,这是我们的责任。
正在翻看老照片,与家人一起回忆那段峥嵘岁月的,就是今天的主角,廖其定。在正式上战场之前,他曾是人民军队的一名卫生员。1979年,自卫战正式打响时,年仅20岁的他,跟着部队越过边境线展开英勇作战。
廖其定 退役军人:
(当时)我是三年多的老兵了,我说我这个打仗是没问题的。
来到战争最前线,情况远比廖其定想象的还要艰苦。
廖其定 退役军人:
28天里面,我们连队打了大小仗17次战役,我们连队打得很艰苦。我全身草绿色的军装,都不是草绿色的军装,变成什么颜色?黑色的。为什么变成黑色?就是革命先烈(战友)的鲜血,流到我们这里,流到我身上,流到我的衣服里面,给太阳一晒,血就变成黑色了。
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廖其定心绪难平,直到今天,他都清晰地记得全队的伤亡人数。作为一名卫生员,他无数次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抢救伤员和烈士遗体,先后救出43名战友,而自己随身携带的药箱,被子弹射穿了六个弹孔,他也因此荣立一等战功,被广州军区授予“战地救护模范”称号。
廖其定 退役军人:
当然打仗的时候是害怕的,打仗是要流血牺牲的。(我当时)想的要打赢战争,就是为民族争气,为民族争光。假如需要我们死,我们也无怨无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生命,又怎么样呢?我觉得也是我们义不容辞,一个军人的责任。
战场上的荣光,在一开始就为廖其定奠定了人生基调。转业后,他依旧兢兢业业,荣获多项荣誉。退休后,他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担任起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队长、爱国教育宣讲队队长等多个职务。
廖其定 退役军人:
8月8号我们准备到渔民村搞一个活动,红星志愿队去(宣讲“学雷锋”)。
很多像廖其定一样的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依然走进街道、学校等场所,向大家讲述战场上的峥嵘岁月,用身边战友们的英勇事迹激励和鼓舞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为传承优良传统,共谱“双拥”新篇章,近年来,罗湖区稳步推进复退军人安置就业、拥军优抚工作,切实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持续增强辖区退役军人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军民共建,鱼水情深。从小在父亲身旁耳濡目染的儿子廖伟越,现在也光荣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廖伟越 退役军人廖其定家人:
(我从小就)想扛好枪、接好旗,为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觉得身为一名军人,最重要的是有品德、有血性、有担当、有灵魂和无条件服从上级的指示与安排,这也是我父亲从小教导我的。
廖其定 退役军人:
我想号召更多的退役军人为社会奉献力量,保持体现我们军人的退役不褪色(精神),为社会发挥余光和余热。
在罗湖,像廖其定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两万多名,他们曾经在各自的“战场”上英勇战斗,无私奉献,退役后依旧保持“红星闪闪”的本色,奋战在不同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