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深圳梧桐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举办

  •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24/07/15 00:01

    分享到: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14日讯(记者 李慧 通讯员 王震 左丽峰)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搭建多学科整合发展经验交流平台,切实推动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7月13日-7月14日,由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主办的第三届深圳梧桐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在罗湖举办。

本次会议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内涵质量提升”,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国医大师沈宝藩、全国名中医赵文海、全国名中医杨骏等专家,旨在融合全国中医药资源,通过学术交流增强合作与创新。为期2天的会议为与会者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区,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及服务向基层下沉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林汉群谈到,罗湖区中医院作为罗湖医院集团中医药工作的牵头单位,近年来,在传承与创新中医药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行,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及服务向基层下沉。现已制定完善的基层中医药发展建设标准并实现区域内社康中医专家全覆盖;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及党群服务中心、科普讲座、线上中医药专栏等多种途径大力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编制的《家庭医生经方验方推广暨适宜技术培训手册》系统整理了18项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和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失眠、肥胖等5个病种的经方、验方,成为辖区家庭医生必读书目。未来,罗湖医院集团将继续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合作,进一步加大中医药特色研究、经典名方开发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中医药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建设。

罗湖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孔舒表示,近年来,罗湖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专项扶持措施,为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家中医药大学、引进三名工程团队的支持下,罗湖区中医院先后取得成功创三甲、国考位列全国94名、实现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国家自然基金突破的可喜成绩。同时,今年罗湖成立了医疗美容质量控制中心并推出包含中医美容门诊、减重门诊、睡眠中心、脑卒中筛查门诊等富含中医特色创新服务项目,为罗湖医疗卫生事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成功样板。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处长赵曾艳表示,罗湖区中医院如今取得的长足进步和耀眼成就,得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教、研的全方位持续力量输送。她指出,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直在践行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工作理念。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提出了六项创新措施,包括允许中医、西医互相加注,允许中医专科护士具有处方权,可以开具外用药物处方以及中医药技术服务人员可以上门提供服务等,进一步推进中药法制化发展,为中医药事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专家论道,多学科领域共享平台,大咖专家贡献“创新方案”

大会主会场特邀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中秋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岐黄学者方邦江教授、国医大师沈宝藩作“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

分会场围绕“脑病治疗的针灸前沿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防治暨中医药特色技术学习班”“原发性头痛中西医结合诊治新进展”“耳鼻咽喉中西医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传统中医治疗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新进展”“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诊疗进展”“儿科热点问题中医药诊疗进展”等七大学术主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科技转化+服务模式”的双核驱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内涵质量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医疗领域本质上讲,更倾向于医院服务模式的一次全新的迭代。”罗湖区中医院执行院长赵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道,中医在传统的诊疗模式上一直都是以“人”为主而非侧重于某一类疾病,长期以来是“一人一方”的诊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面对多病种在身的患者时需要开具多个专科的治疗处方,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的诊疗模式乃至全产业链的布局上,要逐步过渡到全人健康、全生命周期的这样一种服务模式上,而中医药技术在病人健康管理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赵宏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另一个关键驱动在于科技转化。她讲道,在这个问题上论坛授课的很多专家都已经给出了未来探索的路径,通过找到疾病预测的模型、靶标或者生物分子标志物,可以在很早期就介入相关的治疗,对于疾病诊疗和推动医疗服务模式迭代都具有重大意义。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