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丨贯穿古今中外的珠宝世界 发现博物馆之美

  •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24/05/18 13:42

    分享到: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18日讯(记者 邱婕)2024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深圳新闻网记者走进国内第一家以珠宝为专题的公共博物馆——深圳珠宝博物馆。

据悉,馆内设有多个展区,常设展设有五大展区,分别是自然之宝、物佩之美、设计之光、深圳之路、湾区之梦,特展区设于四楼,不定期开展精品专题展览。每个展区都陈列着不同种类的珠宝,展品数量庞大,种类丰富。

深圳珠宝博物馆前厅-金箔、铜雕艺术墙

宝石源于无尽的宇宙,博物馆内的15米沉浸式时空隧道,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穿越亿万年的旅途,见证宝石的起源。

海蓝宝与祖母绿同属绿柱石家族,因为颜色近似海水被称为海蓝宝,图中的海蓝宝矿物晶体产自巴基斯坦,晶型完整,四处分散的结构像刺猬一样,十分可爱。

宝石密语互动桌与生辰石互动区

深圳珠宝博物馆将科技互动技术与宝石结合,匠心独运设计专属宝石造型互动识别桌和生辰石互动区,游客在识别桌上通过转动手中的宝石(模块),探索宝石的秘密,了解宝石的前世今生。此外,游客还可通过信息录入的方式来解锁专属于自己或是家人、朋友的生辰石,由此获得一份专属祝福。

点翠是中国一项传统工艺,源于汉代,它以金银作托,以翠鸟的蓝色羽毛粘胶,巧妙点缀。如今,翠鸟日渐珍稀,已经被禁止猎捕,人们开始选择使用替代品,不断延续那一抹丰富了中国首饰艺术的蓝色。

展品《丝巾果盘》在北京APEC期间,是中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整个工艺的制作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錾刻是以小锤子敲打錾刀的方式在金属表面“作画”,用局部凹凸的效果塑造逼真的形象,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花丝镶嵌宝石宝刀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制作,其中尤以使用了花丝镶嵌技艺中的卡克图工艺,而令其特色鲜明。卡克图工艺,相传最早源自俄罗斯,元代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花丝镶嵌技艺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一种特殊工艺形式。

展品《聚宝盆》

展品《团结》

展品《聚宝盆》与《团结》由台湾金雕大师吴卿创作,他花费两年的时间亲自饲养蚂蚁、与蚂蚁朝夕相处细心观察之后所创作出的金雕蚂蚁作品,《聚宝盆》表达了“用团结来储存宝藏,用和谐成就圆满”的美好寓意。

展品《花样年华》以牡丹花为创作灵感,用帝王绿翡翠和海水珍珠打造出中国古典意境,将“牡丹芳华绽放,蝴蝶流连花间”的画面捕捉。

玉雕窄口壶采用擅制薄胎技艺,胎壁薄如蝉翼。天地苍茫,唯一人独钓,画面中“孤”字尽显,在青玉上勾勒出了无限意境。

展品《赛菲尔凤冠》

展品《荷语》出自澳门设计师陈金妹之手,是澳门珠宝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元素作品,莲花是澳门的标志,莲叶上的水珠代表着在澳门土生土长的人们,作品通过澳门代表性的元素,将澳门独特的中西方融合文化推向世界。

展品《福佑中华》用翡翠雕琢而成,第一部分是盘龙柱,柱子下方是一只玄武龟,一条龙盘缠于柱身、麒麟立于柱顶;中间部分是九龙戏珠;最右侧为龙在中国,由中国地图和长城组成,三部分以锁链、长城贯联起来。

深圳珠宝博物馆向公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不仅展示了珠宝的华丽与精致,更通过这些展品讲述了珠宝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深圳珠宝博物馆在传承与弘扬珠宝文化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