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家园网讯: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2022年施政报告,这是特首上任后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
施政报告强调,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亦是内地对接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因此,“抢企业”“抢人才”是其两大亮点。与此同时,粤港、深港合作亦是重中之重。报告提出,香港特区政府会善用已提升的粤港、港深合作机制,以专班为平台,深化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对接,亦会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开发建设。施政报告中,一共提到“港深”13次、“深圳”10次,“深港”2次。“协同”和“融合”用词高频出现。
在整份施政报告中,与深圳联动的“北部都会区”成为独立章节,且篇幅十分之大。其主题更加鲜明——发展“北部都会区”,启动新引擎。可以说,在前任特首林郑月娥2021年10月6日首次提出“北部都市会”概念之后,这份报告对北部都会区的定位、重要节点的开发以及时间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值得深圳高度重视。
【一】
施政报告称,“北部都会区”是未来的策略发展据点,亦是驱动香港再创高峰的新引擎。本届政府会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区内已开展多项大型发展项目,会在不同环节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将大型项目“生地”变“熟地”,由过去需时十多年大幅压缩一半时间。
为强化建设“北部都会区”的“治理体系”,特区政府将分别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前者由行政长官亲自带领作高层政策指导及监督,后者由财政司司长主持并由专家及社会人士组成,为推展“北部都会区”出谋献策。特区政府将与广东省政府紧密对接,让“北部都会区”发挥超越地理界线的限制,与广东省、深圳市和大湾区产生协同效应。明年会成立专责发展“北部都会区”的部门,主导和统筹各部门以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设,目标是在明年内制订“北部都会区”的具体计划和行动纲领。
施政报告明确提出,建成后的“北部都会区”,将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新兴经济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以创新城市设计推动职住平衡和绿色生活,发展和保育并存。政府会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边境优势,促进口岸地区的综合发展。西边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为重心,藉着毗邻前海的地利,成为核心商业区,辐射深圳以至大湾区;中部以新田科技城为核心,聚集创科企业,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创科产业集中地,产生协同效应,并成为多元创新试点。新界北新市镇的现代产业发展,亦可与深圳互相配合;而东边则坐拥丰富自然和旅游资源,可供两地发展康乐和旅游。
【二】
施政报告提出了发展“北部都会区”的策略和重点。
全速造地建屋——全力推进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等已启动工程的大型项目。大部分其他发展项目已展开规划,包括新田科技城。目标是五年内为所有发展项目启动收地程序,十年内完成平整新发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单位各四成;
提高发展密度──善用“北部都会区”土地资源,采用较高地积比率,住宅用地会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为指引(较早期新市镇如沙田的5倍为高),而商业用地则为9.5倍;
开发产业用地——未来五年,产业用地将陆续推出,支持发展创科和其他产业。新田科技城内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有三栋大楼正在兴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资;河套地区以外的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则于2024年动工;洪水桥和元朗一带的物流及新兴工业园首批工业大厦用地将于明年起推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枢纽,毗连洪水桥站的商业用地亦会在2026年完成平整;
建造亮点发展群——规划多项亮点设施,带动发展,提升生活质素,包括文化设施群、专上教育院校、大型体育设施、医院网络、政府设施群等。位处核心商业区而没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办公室,例如金钟道政府合署近四成办公室楼面面积,将迁往“北部都会区“,带动该区发展并腾出核心商业区土地;
积极保育生态——待相关研究明年完成后,落实“新积极保育政策”,逐步收回私人拥有且具生态价值的湿地和鱼塘,建立湿地保育公园系统,为“北部都会区”建设提升环境容量。另启动法定程序,在2024年把红花岭约500公顷土地指定为郊野公园,与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互相呼应,打造贯穿深港两地的生态走廊。在2024年逐步开放沙头角(中英街除外),推广文化生态旅游,并于明年初展开地区咨询;
跨境紧密互动——“北部都会区”拥有边境优势,在产业规划、土地使用、生态保育等,都可以与内地产生协同效应。香港与内地在粤港、港深合作架构下已成立专班,探讨融合方案,为“北部都会区”创造更大价值。
在施政报告中,前海、落马洲河套以及梧桐山风景区和沙头角均被相应提及,可见对应和对标对象均十分明确,这同样需要引起深圳相应各区的重视。
【三】
李家超表示,将落实“基建先行,创造容量”的竞选政纲,推展《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建议兴建的三条主要干道及三条策略铁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和铁路系统,拉动未来发展。这6项重点工程包括:
“北都公路”——打通新界北的东西脉络,由西边的天水围途经新田连接东边的古洞北,提升“北部都会区“的运输容量;
“沙田绕道”——开通一条新南北干道连接大埔及西九龙,为新界东居民提供更快捷途径前往市区,并纾缓吐露港公路的交通压力;
“将军澳─油塘隧道”——兴建将军澳第三条公路隧道,配合将军澳第137区的未来发展,加强对外连接;
“港深西部铁路”——连接洪水桥和前海,便利港深往来,促进香港与大湾区融合发展、互联互通;
“中铁线”——兴建第12条铁路线,由元朗锦田途经葵涌连接九龙塘,纾缓屯马线的载运压力;
“将军澳线南延线”——把将军澳线向南延伸至将军澳第137区,优化该区的交通配套。
在上述6项工程中,至少“北都公路““沙田绕道““中铁线港深西部铁路”等均与北部都会区的建设直接相关。尤其是“北都公路”近乎可以理解为香港的“北都大道”。香港发展北都的决心由此可见。
李家超表示,还将继续推动“北部都会区”其他铁路建设。北环线古洞站将于2027年启用,洪水桥站及北环线主线亦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动工。同时,正积极推进北环线支线经落马洲河套港深创科园接入深圳新皇岗口岸的工作。其他地区的铁路项目亦进展顺利,东涌线延线、小蚝湾站和屯门南延线会在明年动工。
【四】
对于北部都会区,施政报告还提出了以下支持措施。
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积极向内地和海外推广香港的新机遇,包括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由2024年起提供的创科土地和空间,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目标是未来五年吸引不少于100间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包括至少20间龙头创科企业,为香港带来过百亿元的投资,并创造以千计的本地就业职位;
加强基建设施——全力落实港深创科园的建造工程,同时加快“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此外,由2025年起分阶段完成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扩建工程,提供合共约100000平方米的额外楼面面积。正规划东铁线科学园╱白石角站,目标是在2033年或之前开通。
增加住宿支持——兴建更多创科人才住宿,包括研究在科学园附近建造新一座“创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另外会增加规划弹性,提供可容纳更多创科人才的住宿空间,配合新田科技城的发展。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会提升陆路口岸的基础建设,包括在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下,完善陆路口岸和清关安排,以及在规划重建沙头角口岸及发展“港深西部铁路”和北环线支线时,研究采用“一地两检”及“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安排。
【五】
香港特首施政报告发布后的次日,罗湖区发布《加快罗湖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3年)》。实施方案立足“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罗湖所能”,聚焦基础设施联通、人才交流畅通、要素跨境融通、产业发展共融、公共服务交融及文化交流心融六大方面,提出了45项具体举措,呼应香港的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实施方案,罗湖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建设将以9.5平方公里的口岸片区为核心,充分发挥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以及莲塘口岸联通深港的重要作用,辐射带动罗湖全域高质量发展。
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启动罗湖口岸升级改造工程,从环境、设施、通关模式等方面全面升级,为罗湖打造湾区枢纽增添动能。同时,罗湖还将积极推动文锦渡口岸生鲜货运功能转移,加快片区升级改造,依托释放的土地空间探索打造专业服务业跨境经营区。未来,罗湖还将打通口岸周边通行的“最后一公里”,研究建设小运量轨道接驳连通口岸核心商圈,全面提升口岸群辐射能级。
除口岸改造工程外,罗湖区内的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将同步升级。实施方案提出,地铁17号线(一期)正全力推动建设,建成后将联通罗湖中心区与龙岗布吉街道、南湾街道、平湖街道片区。深南东路东延、罗沙路复合通道、深圳河莲塘段双拥共建示范带工程也列入了本次实施方案中。
罗湖区将在宝安南路、嘉宾路等路段,海翔广场、嘉宾公园等片区实施品质升级改造,建设国际化示范街区,并同步盘活口岸片区存量的优质物业空间,推动片区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
罗湖区作为深港天然相连以及合作开发最早的城区,此次提出“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的目标,其深意和指向均远超之前。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推进,预计盐田、福田、南山及前海均会有新的合作方案,深港协同步入发展新阶段指日可待。
来源:晶报 记者 胡文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