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防疫个人关,移风易俗更“清明”

  • 来源:南方网    2022/04/05 12:55

    分享到:

时值清明节假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如何在健康安全过节与从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之间取得有效平衡,成为一道必答题。

  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确保民众健康出行、安全过节,各地相继发布了清明祭扫的相关注意事项,倡导网络“云”祭扫,现场祭扫必须提前预约,还有一些地方则推出代祭扫等服务。公众要严格落实个人防控责任,增强祭扫安全防范意识,度过一个平安便利、文明和谐的清明节。


图源:人民视觉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良政善策的落实落地,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自觉运用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祀方式,逐渐成为清明节的新民俗。今年清明节假期首日,全国共有2304个网络祭扫平台,网络祭扫群众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随时而变,灵活多样,变的是祭祀形式,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情怀。

  政府与民众相互理解、戮力同心,方能取得最大实效。各地当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准,严禁一刀切、简单化,既要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规模性反弹,又要努力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细化便民惠民利民举措,适当增加服务网点、便民窗口、祭扫专线,保留电话预约、线下服务等传统模式,拓展完善网络预约、代客祭扫等服务功能,保障特殊群体的祭扫需求,都是题中之义。同时,对提供网络祭扫服务的平台、网站也要加强评价监督,对违法违规者,要及时予以查处。

  “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曰明”,清、明二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天地之间清洁明净、温暖晴和的美好意象。源于2600年前的清明节,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流变与社会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最早的清明节,并没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后来增添了扫墓、祭祀等哀思感伤的主题,还有踏青、折柳等习俗,融入了亲近自然、欢乐向上的气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的清明文化,正在不断创新具象化表达,丰厚精神意涵,清明文化也增添了新的生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个人做好个人防控,这不仅对战胜疫情十分重要,也是对发展清明文化的可贵贡献。(南方网茅亩)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

搜索

论坛精华



居民诉求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