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社区

罗湖未来学校: 在变革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

  •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 时间:2021-12-28 10:32

罗湖家园网讯:2021年9月,罗湖未来学校建成投入使用。“习场”、透明教室、团队管理模式等全新的概念随着这所学校的建设走进大众视野。作为罗湖区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举措之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打磨,罗湖未来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理念之变

让概念落地实际

取消班级概念,打破年级和教室界限,这是罗湖未来学校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之举。这些创新概念确实带给大众新鲜感,但对于习惯了传统学校模式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也带来了更多疑惑,例如如何区分班级和团队?

对此,罗湖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学校负责人刘荣青解释道,首先要通过概念的转变,让老师先从传统的名称概念中跳出来,更新对于班级和团队的理解。班级是个行政概念,而团队是个生态概念。学校采用的是透明教室,室内室外可以相互连通。当教室的玻璃门拉开可以和室外空间合为一体,首先在物理空间上打破班级之间的界限。其次,学校还开展了大量活动,让各年级共同参与,在空间和活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淡化年级、班级的概念和界限。但他也指出,传统的班级概念也不应完全否定。因为传统的班级会让学生有归属感。让一些班级特色得以保留,这些价值不应该被否定。

另一方面,未来学校将两个年级合成一个大团队,这是一种混龄学习的尝试。在刘荣青看来,年级的跨越也许会让学生不适应,但是转变成团队间的交流就显得十分自然。未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课程内容的丰富,学校也将尝试走班或交叉听课,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

该校一二年级团队长蔡林颖介绍,现在小学一二年级共有6个主题团队。上课时,老师会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根据不同的场景组合不同的团队。还没掌握课堂内容的学生在课堂内学习,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就可以在教室外、老师可见的空间继续深入学习。目前的体育课就是一二年级共同上课,每堂课学生一起进行一些团队之间的比赛或其他活动。

在管理方面,团队的负责人是团队主任。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很多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后面,学生可以随时跟老师交流。同时学校还给每位学生配备了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事宜。导师每天会在某个时间段观察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心理情况,并进行记录,最终这些记录会形成大数据,用以分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便于校方及时发现问题,与师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协调。

教师之变

将课堂让渡给学生

罗湖未来学校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先有理念再有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以刘荣青在2008年提出的“习本课堂”理念为指导。作为一所新学校,教师队伍中既有刚入职的新人,也有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资深老师受限于之前的教学惯性,反而面临更大的挑战。

刘荣青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重两点:第一,所有人都要有备而来;第二,教学之前教师尽可能多地去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情况。刘荣青谈起不久前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在老师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凭借团结和技巧最终战胜了老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和学并不是固定的。”刘荣青说,学生们的表现给老师上了一课——如何快速形成积极团结的力量。“这时,教和学发生反转,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未来。”未来学校要让学生成为主角,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需求。这个展示自我的过程也是发现不足的过程,只有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才会自主寻求指导和帮助,学习他人长处;而老师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慢慢转变思想,改变教育思维,从而习得新的教育方式。

在未来学校的课堂上,学生随时准备成为课堂的主角。该校七年级老师杜庆伟介绍,老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把一部分知识点让学生来讲解,这样不仅能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让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指出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学生。

为了帮助老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研习活动,研讨每堂课的设计理念和操作方法;通过赛课制度帮助老师不断地学习和打磨,对教与学都做到有备而来。老师也经常入班观课,在观课时,他们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学生是否被吸引、学习热情是否被充分调动、最后是否有交流和输出……

此外,学校还有自己的智库——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当老师在课堂上遇到共性问题时,研究团队就会集中力量去研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教育专家提供指导,帮助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

学生之变

走过200米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孩子比以前更快乐了”“我真的能看见他眼睛里的光”“我不希望她有太大的学业压力,快乐就好”……这些感受都来自未来学校的家长们,他们体现出一种共同的情绪——不焦虑。

与大多数“鸡娃”的家长相比,未来学校的家长显得有些“佛系”。比起收获一份好成绩,家长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里解放天性,享受童真。一年级雪花团队的家长文雅靖说,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孩子喜欢上学,也变得更加开朗。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课堂她也倍加肯定。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职业知识,展示科学小实验,不仅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交流,开阔眼界。

晨光团队的家长洪依林和星火团队的家长兰健香从学校建设之初就一直关注,孩子们的变化也让她们更加认可学校的教学理念。洪依林对于学校设置的自主入学点印象深刻。这段200米的距离虽然不长,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家长她还是有些担心孩子能否独立走完这段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发现孩子在老师的指引和同学的陪伴下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转变,“每次到了自主上学点,她就会自动切换身份,告诉自己‘我现在是一名学生’。”不让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鼓励孩子自主探索,正是学校秉承的教育理念。兰健香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更看重孩子的学习状态。她观察到孩子每天都乐于分享自己在学校的生活,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她真的被学校点亮了内心”。

低年级学生的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则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繁星团队的侯荏翔和柯美懿原本性格都比较内向,但在学校通过老师组织的多元化活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阳光团队的孙慧圳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解知识点,这让她的表达能力大幅提升。

“这200米的自主上学路线,不仅让学生学会自主上学,还学会了自主管理以及同伴互助,这是一段合作习得的路线。”刘荣青说,“在这个过程中把习惯变成习性,让他们意识到‘未来的路不仅是我要走,更多的是我们要走’。未来学校始终是一个给学生提供习得机会的地方,要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记者 魏秧子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