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村

  • 来源:晶报    2021/05/13 09:04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上世纪80年代,渔民村全貌。

位于深圳河畔的渔民新村全貌。

2001年8月1日,渔民村旧村重建典礼。

2004年8月18日,渔民新村落成庆典。

从被称为“水流柴”的打渔人,到上岸定居,再到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渔民村的不断变迁,见证了改革的魔力。

从渔排到村庄再到花园式社区,从渔民到农民再到市民,浓缩的就是一部浩荡的改革简史。

渔民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与香港隔河相望,总面积0.25平方公里。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后来,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旧时,渔民们的生活较为艰苦。

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鼓励和帮扶下,渔民们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了定居生活,渔民村逐渐形成。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由于紧邻罗湖口岸,与香港一河之隔,这个偏僻小渔村所在的位置,一夜之间成为了核心区域。这让渔民村里近200位渔民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

改革开放初期,渔民村利用其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开展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了来料加工厂。到1979年,已经有酒楼、珠宝加工等好几家香港工厂来村里投产,厂房租金都到了村民口袋里。

据相关资料显示,1981年,渔民村的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全村35户村民,每户平均收入10588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万元户村”。村里还为村民们统一筹建了新住宅,33栋米色别墅式小洋楼拔地而起,每栋面积180多平方米,不仅有花园和围墙,而且还带一个小鱼塘。当时流行的“三大件”——电饭煲、电冰箱、电视机,村民家里都有。

上世纪80年代初,渔民村已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最富庶的村庄之一。

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同志来渔民村视察,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策)变是肯定的,但只会越变越好!”这位历史伟人的一句话,肯定了村里的共同富裕道路,也让渔民们更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1992年,随着深圳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之间从农民变成了市民,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当年11月28日,深圳市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应运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批村办的股份制公司之一,在改革进程中再次留下了光辉一笔。

2001年,深圳市罗湖区将渔民村作为旧村改造试点。村里专门成立了旧村改造领导小组,重建过程中不要国家和政府一分钱,自筹资金9000多万元,创造了“村股份公司自己组织改造、村民自筹资金”的独特改造模式。同年8月,渔民村重建工程全面动工。2004年8月18日,改造后的渔民村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新渔民村由1栋20层高的综合楼和11栋12层的小高层组成,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共有1300多套单元房。分到的房子除了自己居住外,渔民村人都将余下的房间委托社区的物业公司进行统一出租,业主每月按时收到租金。这一城中村改造样本,随后被媒体称为“渔民村模式”。

2012年,渔民村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相继开放,让居民们不出社区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健康和文化需求。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视察,仔细询问村民的生活状况,并对渔民村的发展提出了期望。

如今的渔民村,文化长廊、村史馆、渔民村文化广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处处展现着先行示范社区创建的成效,寄寓着渔村人传承渔民村精神、勇立时代潮头的志向和追求。

来源:晶报 记者 罗俊杰 李跃 彭丹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