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高中如何特色化发展?校长们这样说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05/11 09:13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罗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在推进深圳教育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播嘉宾

进入新时代,为适应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掘和培育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近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全文发布,报告也提到,深圳将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而罗湖教育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出了“一校一特色”的发展目标,各中小学按照特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开启了打造罗湖“精品教育”的学校特色创建之路。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罗湖高中学校的特色发展实践可圈可点。

5月8日晚,罗湖区四所品牌学校校长莅临南都直播间,聚焦于学校“特色发展”话题,分享各自办校经验和办学理念。共有超过40万人次观众通过线上平台收看了本次直播,聆听了与会校长们的真知灼见。

学校特色发展,要在“高考”之外另辟蹊径

谈起高中学习,很多人联想到的,是繁重的学业以及近在咫尺的“高考”。诚然,应对高考是高中生涯颇为艰巨的一项任务,但它并不是高中学习的全部。

人生的赛道是多元化的,一所“特色”高中,不仅要让孩子们成为考试的强者,还要提供给学子们更丰富、更宽广的“赛道”。直播间里,四位校长分别介绍了所在学校打破观念、课程设计的瓶颈,为学子们创造更宽阔舞台的办学经验。

以翠园中学为例,除了培养出“屏蔽生”以及清华北大学子之外,该校还在个性化、特色化培养上颇有建树。“翠园中学的校园足球是重要特色之一。高水平运动员也是翠园中学被选拔入知名学府的重要途径。翠园中学给了学子多元化成长的舞台。”深圳市翠园教育集团总校长、翠园中学校长韩冬青说。

深圳市罗外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湖外语学校校长宁革则分享了该校的办学理念:“罗湖外语学校办学理念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一龙生九子,各有各不同。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孩子,针对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为不同的学子定制不同的课程。”据介绍,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可以精准获取相关数据及信息,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学习痕迹,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教研和定制。这是“大数据”指导下的“因材施教”。“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流程再造,时刻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像一个‘门诊部’一样,可以随时把脉孩子的教学,有效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宁革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校长李春娥则介绍,罗高的课程体系非常丰富,构建了“1+3+1”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高考搭建了立体的升学渠道,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科创班、实验班、美术班、传媒班、日语班、音乐班……高考课程因学生的不同选择而产生,差异教育在罗高成为可能。“除高考课程外,我们开设了校本必修课程‘五个一’,让每一个学生在罗高的三年:写一手好字,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学会一种乐器,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年看20部经典电影。电影课进课表、进课堂,成为必修校本课程,在承担高考任务的高中学校恐怕不多见。此外,我们还有入校课程、离校课程、研学课程、社团课程、活动课程、节日课程,鹿鸣讲坛、学科周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等选修课程。”

深圳市美术学校校长肖江明介绍,该校是深圳市唯一一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专业教学的公办艺术类普通高中、广东省唯一一所清华美院生源基地实验学校、深圳市唯一的艺术专业院校的校考考点。该校校训的核心词是“成全”,其根本是对学生的成全。近十年,深圳市美术学校引进了近百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优秀师资,依托名师师资的基础,为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分项的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设计和个性化辅导。

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教育变迁

深圳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深圳教育,也经历过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快速变革。“过去农业时代,教育关系就是简单的师徒关系,一对一,可以较具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但随着工业化时代来临,班级制教学被推广开去,教学不断扩大规模,一个老师对几十个孩子,教学效率提升了,但一个新的矛盾也应运而生:个性化教育难以兼顾了。”韩冬青分析道。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更使得现代教育要在“效率”和“个性化”两个方向上高度融合。“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实际上是一条必由之路。这个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需要,许多学校早已发现了这个主要矛盾,沿着这个主要矛盾,进行课程编排,比如线上教学、教学方式的转变等等。”韩冬青补充。

“高中阶段是孩子从未成年时期到成年时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教育,应该是从共性走向个性,从同质走向多元的关键时期。”宁革如是说,“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习题课,如果老师要布置10道题,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再来评讲就来不及了。罗外的老师是课前把10道题,变成一个小微课、小视频,学生进行当堂训练之后,老师就把微课视频发送下去,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老师的视频讲解,每个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观看自己想看的解题视频,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教学。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力量。”

李春娥则认为,教育的时代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段:第一阶段是数量满足阶段,第二阶段是质量满足阶段,第三阶段是个性满足阶段。她期待和呼吁通过政策引领,推进高中教学走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让“个性满足”成为真正的现实。

肖江明则认为,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可能机械粗暴地使用同一套模式进行教学。“如果有一天,学生的择校不再针对于‘好、中、差校’,而是根据自身适配性,根据个性化需求择校,学校的评价体系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内涵不尽相同,需辩证认识其中区别

韩冬青认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是不一样的概念。“翠园中学不会成为美术特色学校。它始终是一个普通高中为主体的学校……我们要用‘一体两翼’的方式培养学生,首先我们主要学业任务还是高考,高考是‘本体’。但高考并不是我们全部的目标。高考成绩如果不能令家长满意,也不能称作好学校。”而学校的“特色”,则是“两翼”,在翠园中学,足球特色和科创课程特色属于学校在高考学业之外重要的“王牌”。

学校的“特色”,也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应当有所传承,成为较为稳定的学校品牌。“有些学校特色的创建是有历史传承的,比如我们的足球基础是非常扎实的。我们有的学生成为了中超运动员,我们曾经拿过全国校园的足球比赛冠军。还有我们的科创课程,是基于学校的50多个学生社团发展而来。”此外,翠园设计了科技联盟、科技创客,艺术创客等课程,满足了学子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宁革则提到,具有艺体、科学、文化特长的学子,在罗外集团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资源,获得针对性的培养。“高三年级有个学生,全球网球职业排名在200多名,也获得过全国青年组的网球冠军。家长非常期望学校能为孩子提供专业化的网球成长环境。我们和外界专业的网球培训团队合作,他们负责网球技能训练,我们通过线上手段保障他的文化课程也不落下。有的学子具有科研天赋,中学阶段就可以发论文,我们也为孩子提供学术方面的支持”,在宁革看来,学校对孩子科研意识的超前培养,并不一定指望孩子们做出多高的学术成就,但通过这样的科研训练,可以让一部分对科研较有天赋的孩子得到更扎实的训练,更充分的信心激励,也夯实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李春娥也提出,学校的“特色”建设,不能一直“换思维、换打法”,一定要在教学工作中做好“特色”的传承,“要有核心的东西。还要有特色老师,没有特色老师就不会有特色学校。另外还要有课程体系做支撑,没有体系的特色是纸上谈兵——特色学校要有很好的学生出口。高考和升学是学生主要的出口,学校在做好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和高校的对接。”

肖江明回忆,学校当年有个学生,入校的时候完全没有绘画基础,“但这个孩子对审美非常敏感,具有对美的感悟力和天赋力”,于是这个学生,从“零”开始学习绘画,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他参加中央美院的全国造型考试,获得第七名。他后来告诉我,选择深圳美术学校,是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情,学校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个性化、特色化教育的意义,选对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对学生长远生涯的影响有多么的深刻。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 朱倩 柴华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