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家园网讯:12月17日,罗湖“双周发布”举行渔民村专场。罗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红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宫雪、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联合带来“新时代新渔村”主题发布。
渔民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土地面积仅0.25平方公里,但这里却诞生了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全国首批社区股份公司、农村城市化改造样板等多个城市发展标签。渔民村人一直勇立潮头,努力将“春天的故事”续写得更精彩。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渔民村也有了新追求,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迈进,不断焕发新光彩、展现新魅力。
2019年以来,罗湖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按照“标准+质量+示范”的思路,探索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在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开展先行探索,进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实践。
创新机制:一个党群服务中心的蝶变升级
罗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宫雪介绍,2019年以来,区委把渔邨作为第一个试点社区,将原本分散在社区里的社康、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进行整合,并一体规划、整体升级,建成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3层3500多平方米,实现了下沉资源、管理与服务在社区的“物理整合”。
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社区党委配套建立了“社区党委领导、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社区治理机制,产生了“1+1>2”的强烈“化学反应”。
居住在渔邨社区的李永棠爷爷退休居家,平时很少参加娱乐休闲活动,新党群服务中心开业后,他被邀请到长者服务区活动,打乒乓球、跳舞、做操……在这里,他交到了很多新朋友,“我从来不知道党群服务中心还有这么多功能,而且全部都是免费向居民开放的。虽然儿子不在身边,但我们老两口也不觉得孤单了,老人们凑在一块,心情特别的快乐。”他说。
▲党群服务中心的蝶变升级
渔邨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居民小区“四位一体”党建模式作用,在船步街片区棚改中,仅用15天就实现了签约户数、套数、面积三个“99.7%”的签约率,刷新了深圳同类项目的速度。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后,服务长者人次,从之前的300人次上升至现在的1293人次,增长率达331%;家庭医生签约数,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长到8930人,增长率达197.8%。
通过政务服务的下沉,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通办”,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建成了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实现了230个事项自助办理。
法治思维:一次综合分析会的解决方案
“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的背后是社区治理机制的创新,但社区高效治理的落实落地,仅有新机制还不行,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承载平台,渔邨社区基层治理分析会应运而生。
▲渔邨社区基层治理分析会
渔邨社区基层治理分析会是在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党委搭建的一个社区共建共治平台,用于统筹协调条块力量,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居民关注的社区治理顽疾。
此外还配套建立了“居民点单、部门统筹、按需上菜”的普法共建机制,让“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有烦心事操心事找社区解决”成为社区共识。
通过“基层治理分析会”这个平台,社区不仅建立了“反馈问题、协调解决、跟踪反馈、考核评价”的社区治理闭环模式,还最大限度调动了各方力量,将“问题处理在基层”,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精细治理:一台AI机器人管家的聪明智慧
当下,社区的高效治理离不开成熟的平台载体和机制,也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支撑。
早高峰期间,人流量大,早餐店空间有限,店老板将桌椅摆放到人行道上。早上7点50分,93号AI摄像头,抓拍到早餐店有出店经营情况,智慧渔邨终端——AI管家迅速将信息传达给区网格管理中心,随后信息分拨到了处置部门,街道执法队即刻前往巡查,督促提醒商家后,将处置情况上报系统,整个过程耗时1小时。
▲智慧渔邨终端——AI管家
过去,这类问题通常是执法队员日常巡查中发现并处置,这种依靠人工的方式,很难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智慧渔邨系统建成使用后,AI摄像头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重点区域,自动识别抓拍出店经营、垃圾箱满溢、乱堆物料等14类城市管理类事件,自动派遣到相关平台进行处理。店主一违规,就会被识别处置,不会再心存侥幸。
这个事例反映了智慧渔邨系统的一个应用侧面。除此,它还可以应用在许多常见的社区治理场景中,例如风险防控、人口管理、政务服务等。
借助AI管家,依托综合网格改革,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高效处置的网格化全周期管理,让社区治理更聪明、更智慧。
深港协同:一支港人志愿者队伍的向心力
社区的治理要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罗湖毗邻香港,有近4.3万名常住港籍居民。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渔邨社区,港籍居民更是占到了辖区常住人口的8.43%,成为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群体。
渔邨社区的港逸豪庭业委会共5名成员,其中4名是香港籍业主,业委会主任王纪明也是香港籍。长期以来,港逸豪庭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处积极合作,为小区居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把香港小区的优秀物业管理经验带进小区,助力小区的居民服务与社区的治理。
2020年9月,在社区党委牵头下,试点成立了第一支港人志愿者队伍“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带动了更多港籍业主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建设。目前,这支队伍已壮大到12人。
近年来,罗湖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在港籍居民较为集中的渔邨等社区率先探索了港人服务新模式。
一方面,搭建了港籍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坚持“发挥港人优势,服务好港人”理念,试点实施了“港人领头雁计划”,引导4名港籍居民参选并当选社区居民议事会成员,组建了12名队员的港逸志愿服务队,带动了越来越多港籍居民,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社区小区事务,促进辖区内两地居民关系从“松散”到“紧密”,从“隔阂”到“认同”。
▲港逸志愿服务队
另外还建立了面向港籍居民的“标准+示范”的服务体系。按照寓治理于服务的理念,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港人服务专窗,提供6大类30项业务的办理。设立咨询、求助热线,搭建“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交流、就业创业、爱心救助、社区治理”6个平台,编制繁体字版《深港双城生活服务手册》,汇总5大类22项惠港政策,方便港人在深生活工作,促进港籍居民在社区生活从“不便”到“舒适”。
▲港人服务专窗
来源:深圳晚报 见习记者 李娴 编辑 李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