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笑容在每个居民脸上绽放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12/15 09:39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我一个人住,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上次突然发病,多亏了智能手环的一键求助,工作人员很快就赶来了家里,联系社康医生问诊,持续跟进我的情况,让我感到很安心。”郑叔是位独居在罗湖的港籍老人,自从参与了黄贝街道独居老人项目,他生活更有安全感。

像这样通过“智能设备+系统监测+团队跟踪+志愿服务”的综合模式,是黄贝街道为辖区独居老人率先全区推动的独居老人养老项目,也是街道民生微实事项目的一个生动体现。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民生微实事的出现,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和居民沟通、为居民服务的良好方式。深圳探索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过程中,做好民生微实事工程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黄贝街道在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立足辖区实际,从居民的需求出发,以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将辛苦指数转化为居民幸福指数,让“民生七优”的目标在黄贝街道落地生花,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满足感。

精准调研,做居民需要的民微项目

民生微事实项目做什么?黄贝街道将选择权交给了辖区居民。不同于往年的百花齐放,今年黄贝街道的各类项目更彰显群众心声。社区对跟对本在每一个服务上精挑细选,过程体验,听取人民建议。民生投入更合民意,微实事项目更暖民心。

从前一年年底开始,街道便聘请专业第三方社会调研组织开展深调研,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综合使用多种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全面、精准了解社区需求。通过多渠道的沟通,黄贝街道民生微实事需求响应率最高的三个关键词确定为公共设施、社区活动、便民利民;社区硬件设施方面响应最多的三个关键词为改善社区环境、活动场地、公共食堂。

几个关键词的出现,为黄贝街道民生微实事的实施提供了指引。综合需求以及相关数据,街道民微要求形成社区需求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服务类项目,经过筛选统计出314个符合社区需求的项目,形成各个社区的项目需求库,供社区自行选择。与此同时,社区在往年的“一社区一特色”的基本要求外,更将目光聚焦于特殊群体与公共服务,提升民微项目服务的宽度、广度、深度。

黄贝街道2020独居老人养老项目智能手环启动。

立足实际,全方面打造温情养老街区

纵观黄贝街道的民生微实事项目可以发现,多个项目的服务对象指向了辖区的老人们。据了解,街道居住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有2.3万人,占总居住人口数约11%,是罗湖区最多的。而辖区内独居老人就有378人,但有关独居老人的服务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让辖区老人们的夕阳人生更舒适?黄贝街道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街道以民微项目的“小、急、难”作为抓手,从细节发现社会矛盾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实际出发,潜心孵化独居老人关怀项目,有效地与社会公益进行资源整合、共享,调动社区力量,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实现社区养老化。

其中,独居老人关怀项目通过“SOS”紧急呼救、建立专属档案、“敲响心门,温暖到家”、力解港人缺乏药物燃眉之急等多样化服务,利用“双工联动”动态模式,积极发动社区多方力量对其群体加大关注,让温暖深入每个人心中。

今年83岁的赵阿姨是一名退伍老兵,独自一人居住在黄贝街道。今年7月1日,街道书记丘志一行人去家里探访的时候,赵阿姨就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工作人员提出帮我安装扶手、防滑地板,我很开心。但我身体不好,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都有,我需要一个能够一键报警的仪器。随后工作人员就为我送来了智能手环。有了手环之后,我安心多了,晚上睡觉都睡得踏实多了。街道对我们老年人特别关心,住在这,我特别知足。”

服务惠民,切实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

道路修整、路灯维修、社区微改造,黄贝街道以“短、平、快”方式解决居民身边的小困扰;长者集体金婚、独居老人关怀项目、海上看深改40年、安全消防驻社区等服务活动,不仅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元化、普惠民的需求,更是深耕挖掘社会老龄化所面对的无力群体需求。

数据显示,2020年黄贝街道10个社区共实施民生微事实项目81个,涉及总金额近1500万。其中,服务类项目72个,涉及总金额近1200万,占总项目的近90%;工程类项目8个,金额超300万;实物类项目1个,金额超15万元。

2021年,黄贝街道将进一步深化民生微事实建设,将服务选择权交给群众,将服务资金交给群众来决策,将福利惠民带给群众,制定项目实施“日历表”,聚焦民生短板、弱项,确保急事、难事、要紧事事事有回音;切实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 张一鎏 陈琦 编辑 刘嘉敏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

搜索

论坛精华



居民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