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莎:深圳阅读的原点在罗湖书城

  •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报    2020/11/13 09:34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

人物档案

罗湖书城首批员工,记录深圳人的阅读回忆

姓名:肖莉莎

职位:罗湖书城楼层经理

从1990年3月进入深圳市新华书店(罗湖书城前身)外文店负责书籍销售工作,到1996年11月深圳书城开业至今,肖莉莎见证了深圳书城90年代的“购书潮”和一代代深圳人的阅读记忆。

肖莉莎。受访者供图

地标名片

深圳书城罗湖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湖书城),其前身是深圳市新华书店。1996年在国内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单体书店。1996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新落成的首座深圳书城开幕,创造了七个“全国第一”。

2015年4月,罗湖书城启动升级改造,从“购书大卖场”升级为温馨大书房。如今的罗湖书城,已经成为一个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式城市文化生活中心和文化综合体。

“你好,请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语言书?”听到身后传来的询问,正在罗湖书城四楼少儿文教区忙着整理书籍的肖莉莎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切换成专业的引导姿势为顾客指明方位,担心顾客找不准,她还复述了两遍。

对于年近五十的肖莉莎来说,罗湖书城不仅是一个工作24年的地方,更是一个陪伴多年的“家”。罗湖书城原名深圳书城,其前身是位于罗湖区解放路的深圳新华书店,1996年在国内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店,“早在1996年书城开业前,我就已经在新华书店工作了”。

1996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开幕暨深圳书城开业。罗湖书城供图

1996年,书城开业

“书是一摞摞地卖光”

在肖莉莎看来,如今的罗湖书城,改变的是日益丰富的书籍品类、日益安静的阅读氛围、日益便捷的购书渠道,不变的是读者的阅读热忱。

她到现在都还记得那对家住香港的老夫妇。罗湖书城建成前,她常常在新华书店遇到一对经由罗湖口岸过关、拉着小拖车到店买书的70多岁香港老夫妇。“他们每个月至少来一次,每次都是挑满满一拖车的书带走,他们说这里的书品种丰富,价格优惠。”

这对老夫妇“蚂蚁搬家”式的购书习惯,一定程度上映射出90年代初的读者群像。随着罗湖书城的开业,深圳读者的购书热情也被点燃。肖莉莎感慨道:“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暨深圳书城开业那会,读者的买书热情很高,什么书都需要,什么书都想买。工作人员一把书放上架,大家就使劲往筐里装书,书是一摞摞地卖光。”

全国书市期间需凭门票进场,但还是有大批市民涌入。虽然有14台收款机同时收款,现场还是排起了10米长龙。“后来还在安全出口搭建临时收银台,机器不够就手动抄书号、算金额,再把数据录入系统里,一天下来,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时年21岁的陈蓓蓓便是众多热情读者中的一个,次年2月,她入职罗湖书城任导购员,成了那个赶着将书上架的人,说起当时的工作状态,她表示每天“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真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

热度不下的“抢书”潮,要求书城的工作人员在短期内熟悉每一本书的坐标。当时找书无法依靠现代化查询技术,要记住哪些书属于什么类型、分布在哪里,全靠大脑记忆。“每天整理书架都在不断记忆书名、摆放位置以及销售情况,还要定期考试。”如今已成为罗湖书城支持中心客服部副经理的陈蓓蓓,仍依稀记得当年的整架背诵要点。

升级改造后的罗湖书城展厅。罗湖书城供图

2015年,书城翻新

“有种新家落成的欢喜”

开业之初,作为新落成的首座深圳书城,罗湖书城创造了销售量最多、订货总额最大等7项当时的全国纪录,为深圳人留下了温暖的阅读记忆。90年代的罗湖书城被不少读者称为“购书大超市”,采用的都是高层铁质书架,不仅读者取书难,工作人员上架整架也很不便。另外,当时的书城以卖书为主,阅读活动空间相对匮乏,很多进店的市民只能站着看书。

2015年4月,经营了近20个年头的罗湖书城启动升级改造,并于同年7月恢复开业。复业那天,陪伴书城走过数十年的肖莉莎有种“新家落成”的欢喜。“毕竟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了,感觉书城就是自己的家。不止我这么认为,同一批入职的、仍在岗的近20位老员工也这么觉得。”谈及罗湖书城的今昔变化,她表示:“如今暖黄的灯光、低矮的木质书架、随处可见的休闲座椅,都大大改善了阅读环境,让读者仿佛身处一个温馨的大书房。”

据介绍,升级改造后的罗湖书城,仍以二至四楼为主要图书卖场。其中,二楼包括人文社科馆、经济管理馆、旅游馆等;三楼包括文学馆、艺术设计馆、建筑馆等;四楼则以少儿馆、语言文字馆等为主。走到四楼少儿馆,肖莉莎比划着介绍:“平常不举办活动的时候,就把这里布置成一个供孩子们娱乐玩耍的场所,旁边还有一个免费的阅读区。”

聊及阅读区,她觉得改造后的三楼“新新书吧”人气最高。“无论什么时候来,都能看到读者坐在书吧里看书,幸运的话,还能在营销活动签售区遇上来进行新书分享与签售的作家学者。”

2020年,退休前一年

期待更多后浪“接棒”传递阅读记忆

从最初的新华书店外文书籍销售,到后来罗湖书城的导购员、卖场楼层主管,再到如今的楼层经理,30年对于肖莉莎而言,不仅是一步步取得个人事业成就的奋斗历程,也是陪伴这座书城一次次自我革新、保持生命力的过程。

在她的认知里,罗湖书城是包容的,“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只要你想,都能进到书城读书,这里没有门槛没有限制,想看多久书都可以”。多年来,她和同事努力做好服务,为读者亮一盏阅读的灯。“每天到书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一遍卖场,检查图书陈列情况,查看重点展台是否布置到位、缺的图书品种是否有及时补充,然后再安排专人负责整架、根据网络订单选书等工作。”

2021年2月,肖莉莎就要正式退休了。不舍之余,她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义工,来到罗湖书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岁的小女孩婷婷(化名)就是其中一员。从2019年5月开始,每周末下午2点,汤女士都会准时将女儿婷婷送到罗湖,协助工作人员归整书籍。

起初,婷婷还不太会收拾书架,在书城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引下,她对少儿区的书籍布局越来越清晰,不但愿意主动参与整理,还会劝导来看书的小朋友保持安静。“自从加入罗湖书城的义工队伍后,孩子成长了不少,做事更有责任感,阅读兴趣也更浓厚。以前她只是偶尔翻翻漫画书,现在每天都会看一些文学类书籍。”对于女儿的转变,汤女士很是欣慰。

看着一个个图书管理员忙碌的身影,肖莉莎有种“接棒”的欣慰。“如果把罗湖书城比喻为一首诗,我们就是那批读诗人,常年记录着深圳人温暖的阅读记忆。未来还得依靠更多年轻人,为这首诗增添时代元素,让阅读记忆代代相传,走得更远。”她说,退休之后,还会常回来看看。

地标情结

罗湖书城早已成为“第二个家”

在罗湖书城工作数十年,肖莉莎早已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近年来深圳的阅读场所越来越多,但在她心里,深圳阅读的原点始终在罗湖书城,这里一如既往地包容迎接每一位读者,“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只要你想,都能进书城读书”。

读诗感悟

读诗的过程就像是倒带记忆

对肖莉莎而言,读诗的过程就像是倒带记忆。临近退休的她,想到要离开罗湖书城便觉不舍,“如果把罗湖书城比喻为一首诗,我们就是那批读诗人,常年记录着深圳人温暖的阅读记忆”。她期待,更多“后浪”让阅读记忆代代相传,走得更远。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报 记者 陈杏花 编辑 刘嘉敏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