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说罗湖事 多维时光传承罗湖精神

  •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报    2020/08/28 09:25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提到罗湖,你会想到什么?是国贸三天一层楼的奇迹,还是繁华热闹的东门商圈?作为改革开放的叙事起点,奋斗的深圳从罗湖起步,敢为天下先、敢闯敢拼的精神在罗湖孕育,无数来深建设者从罗湖开始,迈出了他们在深圳生活的第一步……

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罗湖,在很多深圳人的记忆和成长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罗湖敢为天下先、勇于改革探索等城区精神浸润着每一位奋斗者,城区的烟火气与文化传承,也让每一个深圳人感受着城市的温暖。

经历了40年的发展,罗湖成为了深圳的金融大区、消费大区、商贸大区,在京基100、在国贸大厦,无数人每日在这里留下奋斗的印记。8月24日,罗湖区双周发布“罗湖时光”专场,5位罗湖人,结合5条短视频讲述了他们的罗湖生活。

国贸记录“建设奇迹”中的改革拼搏

据发布人深物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魏晓东介绍,深圳是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遍地都是摩天高楼、鳞次栉比。国贸的高度虽然对现在的深圳市来说并不突出。但当时间倒回到1982年,建设这样令人惊叹的摩天大楼,却是想都不敢想。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在边陲小镇演变为大都市的进程当中火速发展,处于大开发的时期,建设一个能够代表城市发展、凝结城市精神的地标,不仅是深圳人的期待,更是全国人民的心愿。在当时很多城市的高楼只有十几层的情况下,罗湖敢为天下先,一座50多层的建筑从图纸中走到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国贸越“长”越高,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高楼;“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中外,创造了中国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

国贸的建设,刷新了很多纪录:它是中国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它是中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之一;它在国内率先大面积运用滑模施工,创下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它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造最早、楼层最高、体量最大、定位最时尚、运作最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它还是罗湖乃至深圳的地标性建筑,是深圳响亮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成为深圳接待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景点。2006年6月,国贸大厦荣获“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称号。2016年,国贸大厦更是荣获地域地标类“深圳文化名片”称号。

国贸大厦集中展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是深圳改革创新的精神名片。在改革的时光中,罗湖用大写的拼搏、奋斗,一笔笔勾勒出城区的发展轮廓。国贸大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笔。如今多年过去,国贸精神的内核也不断得到丰富,依旧是备受深圳市民宠爱的休闲、购物以及打卡胜地,为深圳人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据魏晓东透露,记录时代发展脉搏,传承改革创新基因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历史陈列馆也即将开馆,同罗湖、深圳再出发,继续写好罗湖故事,展示罗湖风貌,发扬特区精神。除了建筑奇迹、改革开放的代表外,国贸人民南商圈也是市民最喜欢的购物、休闲之地,也是深圳夜间经济的代表。随着罗湖火车站片区改造及罗湖口岸经济带的发展建设,未来的国贸也将展示出一番新的面貌。

工业站里的产业转型

在深圳,许多地方都生动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在罗湖的笋岗-清水河片区,也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新变化。第一条供港铁路专线在这里建成,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笋岗仓库区拔地而起,深港商贸在这里繁荣,供港物资在这里中转。现在的清水河火车站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每每到了周末,就会有不少年轻人在这里拍照、休闲。在20多年前,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位于清水河片区的深圳工业站,原为广九铁路上的一座火车站,是提供港物资的最后一个中转站。工业站站长曾忠强和同事们在这干了一辈子。在他的世界里,工业站、老火车都像是他的朋友一样,离不开。“我刚来的时候,正是运输的高峰期,各种物资,都从这里源源不断转运到香港,最初的深港贸易,就在这里进行着。一个月装卸总量将近6000卡火车,平均每天要装卸近两百车。”他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特区处于高速发展中,笋岗-清水河作为规划最大的仓储和转口贸易基地,被誉为“中华第一仓”。1982年,笋岗仓库区开发建设,先后建成大型仓库80多栋,在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该片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现代化商业化仓库区和全国首个出口监管仓库而闻名海内外,年货物吞吐量最高时达500万吨。

后来,随着周边物流园区的建立和高速公路的兴起,工业站货运量大大降低,到2008年基本停运,片区内的企业和建筑物也在纷纷转型。工业站完成了仓储物流集散地的历史使命。“后来工业站停运了,我的心里也有些空落落的。但所幸,火车、两条铁路、站台设施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为数不多的历史记忆。”他说。

当初的工业站,如今的休闲地,工业站变了,工业站所在的笋岗-清水河片区也不一样了。作为全市深圳17个重点发展区域之一,也是罗湖大手笔规划、重点开发的四大“千亿片区”之一。片区坚持“以大片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建设策略,通过整合空间、产业、市政、环境等因素,加速重点产业集聚,规划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

其中,笋岗片区聚焦总部经济,建设国际化消费示范区、创新服务总部基地、宜居宜业品质城区。清水河片区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打造成为凝聚山水特色的活力客厅、整合区域陆铁交通的站城枢纽、引领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增长引擎。在创新创业的时光里,罗湖再出发、重新定义城区发展。

“工业站停运了,但我相信,工业站对于深圳人、特别是对于工业站人来说,永不过时。”他说。

多维时光中,罗湖精神在传承。无论是革命年代里的革命基因,改革先行中的拼搏奋斗,还是大盆菜、麒麟舞中凝聚的罗湖文化传承,亦或是创新创业中罗湖再出发的魄力与勇气,在前行发展的路上,罗湖从未退却、且永不止步。

大盆菜里的宗亲情谊

很多粤餐馆,在年夜饭预订菜单上,常常会出现一道菜——大盆菜。这是很多广东地区的市民的习俗,吃着盆菜、聊着乡情。而说起大盆菜,就不得不提到罗湖的黄贝岭村,每年重阳祭祀、吃盆菜,是村里一年一度的大事。影片《和味人生》在此呈现了这一盛大场面。

据发布人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张土乐介绍,黄贝岭村,是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近代以来,走出去的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以荷兰、英国、美国为主。异国之隔,乡亲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一年一度的盆菜宴,就变成了让乡亲们联系情感的日子,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一桌大盆菜、盛满乡亲情,时时提醒着情谊不会散。

在张土乐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2017年的盆菜宴了。那一年,黄贝岭旧村改造一期完成、城市综合体投入使用,回迁房正式交付村民,村民都搬进了漂亮宽敞的新家,重建后的黄贝岭村牌坊也举行了重光庆典。为了村民的养老问题,还建立了黄贝岭养老服务中心,以医养融合的创新模式,开启居民生活新篇章。外貌换新颜,城市更新变的是样貌,不变的是内核。黄贝岭村更新了,但黄贝岭的烟火气却没有散去。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味道始终是张氏子孙心中的牵挂。

在罗湖,有很多的村子,都像黄贝岭村一样,经历了旧城改造,村里有了新面貌。罗湖也在这一次次改造中,慢慢换上了新颜,一切都在焕新。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最先受到了发展空间的制约。如何破局?罗湖在城市更新中积极寻找解题答案。通过城市更新腾挪了大量土地,蔡屋围、湖贝等多个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建设中,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罗湖,正在成长。

麒麟舞姿中的非遗传承

关于文化的传承,黄贝岭村的盆菜是一个侧影,水库新村的黎围麒麟舞也为罗湖文化传承填上了温暖的底色。出洞、耍尾、寻青、拜脚……在罗湖水库新村,舞麒麟的场景是节庆时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作为罗湖区非遗项目,2001年,黎围麒麟夺得深圳市龙、狮、麒麟舞大赛麒麟舞第一名,2007年,黎围麒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布现场,影片《梦舞麒麟》再次展现了那热闹的场面。

提到罗湖的非遗文化,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黎围麒麟舞。黎围是水库新村的古名,麒麟舞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鲜为人知的是,麒麟舞一度断档了三十多年。黎围麒麟舞第五代传承人廖瑞光已与麒麟相依相伴20多年,也是麒麟队的队长。据他介绍,1999年初,村里召集30多名青年组成麒麟队,他便成为了队长。3个月学会舞麒麟头之后,他对这门技艺的兴趣日渐浓厚。“在家休息时,也会在跑步机上一边跑一边无道具舞麒麟,因此常常被家人笑话。舞了20多年,麒麟舞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不练的话,会手痒。”

他带领队友们认真学习基本功及舞麒麟技艺,后来麒麟队日益壮大,多次夺得麒麟舞大赛第一名。为了让这一非遗文化继续传承,新村股份公司每年划出20万元,维系麒麟队日常运营;开拓股份公司7楼场地作为麒麟队训练场所、鼓励在麒麟队表现优异者到股份公司就业等方式,为黎围麒麟舞的传承补齐训练基地、人才资源短板。近几年,队伍以每年新增10人左右的规模扩张,现在已经超过70人了,比原来翻了一倍有多。

“麒麟舞,是我们客家人的庆祝节目,每年大年初一,我带着徒弟们走街串巷舞麒麟贺岁。现在我不太担心传承问题了,在我的队伍里随便找几个人,都有能力可以独当一面,我相信他们会一代一代,将这门技艺延续下去,更期待‘以德服人,只做好事’的麒麟精神,指引新村人向前行。”他说。

岁月行走,文化永驻,每一个舞姿中,都燃烧着非遗文化传承的火种。哪怕曾经一度断档30年,只要文化的内核在,是要对文化的热爱在,文化的传承就不会走远。在文化时光中,罗湖将传承写进基因,注入血脉。

东门商圈蕴含的红色记忆

提到罗湖的商圈,除了国贸外,也不得不提到东门。东门是深圳最繁华的商圈之一,是深圳市民的购物天堂。而鲜为人知的是,东门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门老街上有一栋红白相间的民国建筑,这是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它的前身是鸿安酒家。这里曾作为总指挥部的司令部和政治部、中共秘密联络点,掌柜“鸿安婆”何华益为抗日游击队募集经费和粮食……这些在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都曾真实地发生在东门。影片《鸿安往事》翻开了这段珍贵的记忆。

“提到东门,大家能想到什么?东门是深圳最繁华的商圈之一,是深圳市民的购物天堂。若不是这次发布,可能很多深圳人都不知道,在东门还有一个与抗战相关的旧址,更不知道这段往事与历史。”发布人郑光明是“鸿安婆”的孙子,在发布现场,他分享了这段鸿安往事,回忆了对于祖母的珍贵记忆。

“我的祖母何华益,祖籍中山,‘鸿安婆’是别人对我祖母的称呼,甚至很多人都记不得她本来的名字了。1938年,在战争飘摇的年代,叶挺将军在深圳墟组建东路守备区总指挥部,我祖母想都没想就把酒家腾出来了,还带领员工为抗日游击队募集经费和粮食。在祖母的影响下,我爸爸郑福荣也加入了东江纵队,我自己也是退伍军人,我小儿子也说,长大后要和婆婆、爷爷和爸爸一样当兵保家卫国。我非常支持,这是很光荣的事,我很自豪!”他说。

现在鸿安酒家成为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郑光明还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学生来东门逛街、休闲的时候,都能走进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历史,在和平年代也能记得革命先烈们的贡献,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珍惜我们的生活。

提到深圳,很多人想到的关键词都是经济、创新,而在几十年前的战争时光中,罗湖早已埋下了改革的火种。深圳墟的故土中,有改革、革命的基因。如今的深圳邮电局、东门旧址中的展览,闪耀着红色记忆。如今,这里的繁华更胜往昔。不久前,东门步行街被列入商务部第二批步行街改造升级试点,也正努力打造深圳夜间经济示范街。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报 记者 张一鎏 编辑 刘嘉敏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