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岸:全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一流口岸

  •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0/08/26 10:02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改革开放全面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往来的重要门户,数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类型从单一到复合,硬件设施不断提升,通关环境不断优化,通关效率不断提高,成为世界口岸建设和通关改革方面的“深圳奇迹”。

新皇岗口岸设计图,具有国际范。

8月26日莲塘口岸货检通道开通。

罗湖口岸见证深港合作。

口岸现场严格检疫。

深圳市口岸办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口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大口岸通关改革力度,推进口岸建设,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打造国际化现代化一流口岸,为深圳“双区”建设做出贡献。

三多三大——口岸是特区建设发展重要一极

深圳海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是“三多、三大”的典型代表。“三多”即口岸类型最多、数量多、查验模式和交通接驳方式最多;“三大”一是通关流量大,年均2.5亿人次,车辆1500万辆次,集装箱2600万标箱,货运量8.5亿吨;二是社会影响大,作为深港两地人流、物流往来的必经之路,位置特殊,广受关注;三是安全管控压力大,人口密集、场地与物业体量大。今年,作为“外防输入”的最前线,深圳口岸采取有效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工作平稳、有序。

初心使命——牢记中央创办特区战略意图

口岸的设立和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现深圳改革开放进程。深圳口岸部门,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979年1月20日,文锦渡口岸开辟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正式与香港直通货运汽车,保障香港市场85%以上的鲜活产品供应,成为连接内地和香港的“绿色生命线”。1979年5月5日,广东省上报的《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获得党中央支持,明确了深圳口岸设立和发展的方向。1980年8月,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历史悠久的罗湖、文锦渡两个口岸焕发出巨大生命力,一系列口岸规划建设进程加快。1985年6月14日,罗湖口岸改扩建工程竣工启用,百年罗湖桥由单层变为双层。1986年,中央批准深圳市政府斥资3.1个亿购回罗湖口岸联检楼并免费为出入境人员开放,极大促进了内地经香港与国际的交流往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罗湖、文锦渡口岸落后的通关能力与通关车辆爆发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口岸建设、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多项问题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深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日益密切的社会经济交往的要求。1993至1997年,深圳口岸对标国际,从11个方面出台20项措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综合配套改革。期间,深圳市口岸管理委员会成立并承担起口岸管理总协调重任;海关在旅检实行“敞开式”大通道验放,在货检启用大型集装箱货物车检系统(H915)改变了以往只能靠手工查验的历史,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和查验效能;深圳率先完成了中央直属和地方海上安全监督局的合并,实现“一水一监”管理新模式,结束了深圳水域安全监督工作多头管理的局面;深圳陆路口岸货运通道实现“边检管人、海关管物”的监管新模式;深圳边检完成职业化改革,并率先启用全国第一套边防检查涉外计算机查验系统;原深圳检验检疫局实现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商品检验机构“三检合一”;查验单位实施“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体制,统一对外公布收费项目和标准,为营造和谐的口岸营商环境打下基础。

引领带动——口岸服务特区振兴与发展

搬掉罗湖山,罗湖开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面对一片荒芜,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建设成了问题。1980年12月,广东省委作出决定,搬掉横亘在口岸地区的罗湖山,进行招商引资,将拥有罗湖、文锦渡两个口岸的罗湖打造为深圳改革开放的首个阵地,罗湖区的建设就此拉开序幕。每天,成千上万人穿过繁忙的罗湖桥,奔走在内地和香港之间,而源源不断的输港物资也是通过这里供应香港。罗湖,在深圳响彻中华大地之前的几十年里已经在港人中广泛流传。

走向大鹏湾,盐田开发。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正如火如荼的时候,深圳把目光投向了大鹏湾。1984年9月24日,沙头角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服务于盐田、龙岗及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辅助性客货综合性口岸。1988年5月28日,盐田港建设正式启动,1992年11月11日,盐田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是华南地区以国际航线为主的枢纽型港区,每周航线近百条,其中欧美航线占60%,是单体吞吐量和效益领先全球的集装箱码头,已成为全球最大2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首选港之一。

港区先行,蛇口炮响。上世纪80年代初,蛇口港只是一个小渔港。随着开山炮响,1979年7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兴建。1979年8月29日,蛇口港建设正式启动,并于两年后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5月赤湾港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1月东角头码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2月妈湾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2月大铲湾码头正式开关。随着西部通道设想一步步走入现实,2007年7月1日,深圳湾口岸与深圳湾大桥同时正式开通。深圳湾口岸是粤港之间最大的跨界基础项目之一,也是粤港陆路交通衔接的主要通道,大大缓解了深圳口岸的紧张局面,加速粤港间人流、物流、车流,改善通关环境,确保投资贸易便利化,对泛珠三角区域以及内地经济的合作和人员交流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南山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

应运而生,福田崛起。回顾历史,如果说老罗湖是深圳起步的地方,福田的规划建设则是深圳真正走向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核心标志。1989年12月28日,皇岗口岸货运率先开通。1991年8月8日,皇岗口岸全面开通,并迅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陆路口岸。皇岗口岸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文锦渡口岸堵、压车等现象,从通关数量和通关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加强了深港、粤港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香港与深圳乃至服务了广东省及全国的经济发展。

特区扩容,空港前锋。1991年10月12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口岸通航,现已成为世界百强机场之一、国际枢纽机场、中国十二大干线机场之一、中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及快件集散中心之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支撑带动作用,强化了深圳海空港枢纽的地位,支撑深圳扩大了开放空间,拓展经济腹地范围,打造国际枢纽城市,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地两检,深度融合。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于2018年9月23日正式开通,首次将香港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地下火车站之一。通过西九龙高铁,旅客可从内地58个站点直达西九龙娱乐区,进入香港市中心,“一地两检”通关模式让旅客出行更便捷、更高效,极大增强了旅客的获得感,对内地和香港两地未来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意义重大。

保驾护航——特区管理线发挥重要作用

1982年6月,中央为了使深圳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得到具体落实,使特区经济在相对独立的空间有序运行,国务院下达文件设立深圳特区管理线。深圳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安乐村的双界河出海口,全长126公里。整个特区管理线沿梧桐山支脉从背仔角、大望村、布心纹帐岭、银湖、梅林、长岭皮、金坑等山脉连绵延伸至同乐到南头,利用天然的山脉东西走向,沿山脚修建形成“特区管理线”屏障,设施包括126公里的隔离铁丝网,其中有90.2公里的巡逻路。特区管理线的设立在当时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明晰了深圳市经济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的界线,保证了经济特区各项政策落实到具体区域,更好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二是明确了严密控制和综合管理的设防原则。三是促进了香港繁荣稳定,减轻了粤港边境一线的管理压力。2018年1月15日,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至此,发挥作用长达36年的深圳特区管理线退出了历史舞台。

重任担当——践行新的历史使命

从最初深圳仅有两处口岸到当下15个现代化的一类口岸环绕鹏城,深圳口岸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指标逐年递增。截至2018年,深圳口岸进出口总额超453亿美元、出入境人员超2.5亿人次、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1552.4万辆。2019年以来,深圳口岸致力于以通关效率提高为关键,抓突破性系统性改革;以法治化改革为保障,打造国际一流口岸营商环境;以智慧口岸新场景建设为支撑,构建安全防控体系;以口岸合作为内容,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口岸经济圈;以口岸要道枢纽功能增强为牵引,带动国内外要素大规模高频次交流互动。

2020年6月23日,皇岗口岸重建各项工程实现“三开”,即临时旅检场地全面具备开通条件、现口岸旅检区开始拆除、新口岸综合大厦开工。未来皇岗口岸重建后,新口岸定位为纯旅检口岸,释放土地用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区域开发,规划引入多条轨道交通线,将打造成为辐射大湾区的超级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8月26日,莲塘口岸正式开通货检通道,成为深圳市第七座跨境陆路口岸,将承担香港与深圳东部、惠州以及粤东、赣南、闽南之间的跨界货运并兼顾客运,是实现深港跨界交通“西进西出、东进东出”总体格局的东部重要口岸。

重任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深圳市口岸办负责人表示,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口岸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深圳口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期不但继续发挥着与世界互联沟通的窗口作用,同时,口岸经济带也将成为深港两地在高端消费、高端商务、专业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示范区,口岸会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实践阵地。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