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医改5周年 医改“最难一步” 分级诊疗水到渠成

  • 来源:南方日报    2020/08/20 09:29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深圳罗湖医改5周年了。

2015年8月20日,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挂牌成立,罗湖区委区政府主导的以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为目标的罗湖医改,正式拉开帷幕。

改革甫一推出,广受社会关注,被业界视作是公共医疗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系统性改革,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方案的再造,其核心,是加大疾病预防和居民健康在医疗投入中的比例,减少大医院在其中的权重。

罗湖医改是大国医改在广东的一场落地实践。5年探索,在百万级人口的辖区走出了一条新路:以全科医生为主力的医疗专业人士参与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慢病管理之中,为居民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居民的健康素养大幅提高,重病发病率降低;选择到社康看病已成罗湖居民主流就医方式,分级诊疗水到渠成;地方政府医疗投入向基层和一线医护倾斜,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医院运营成本降低,投入绩效更加优化。改革得到了辖区居民和医护人员的由衷欢迎。

分级诊疗

深更半夜,医生秒回信息

孩子发烧、家人不适,深圳市罗湖区黄贝街道文华社区的居民谢华萍(化名)第一时间是到微信上找家庭医生吴天龙。“经常是深更半夜,吴医生差不多可以秒回信息”。

吴天龙是罗湖医院集团一名全科医生,派驻文华社康中心,也是谢华萍一家的签约服务家庭医生,日常服务着社区2000位居民,充当他们健康防线的“第一守门人”。

5年过去,罗湖辖区的居民,每万人拥有的全科医生,从2015年开始时的1.4人,到如今已超过4.55人,2020年底将达到5人,提前十年达到并超过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2030年每万人拥有4名全科医生的国家目标数。

走进罗湖的社康中心,宽敞明亮,平均业务用房达到1000平方米。全科医生驻扎之外,罗湖医院集团的专科医生,每周固定时间到社康坐诊。基本医疗设施一应俱全。全自动的智慧药房常备药品600多种,基本满足社区需求。社康药品目录与集合综合性医院的药房一致,短缺药品,24小时可以配送到患者家中。需要做心电图、拍X光片,罗湖医院集团的流动体检车开到社区,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

改革后,社康中心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建立起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就医时间成本降低。同时,社康中心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如参保人开药7折优惠、60岁以上老人免费疫苗接种和体检、在老年居民的家中安装防跌倒扶手、签约居民免费三伏贴、家庭病床等服务,就医经济成本降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课题组,分别对医院集团下属的3家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的就诊患者和员工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患者选择社康中心就诊的比例较集团成立前明显增加,患者对社康中心和家庭医生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医院专科医生下社区意愿明显增强,员工对集团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和发展潜力总体满意度较高。

基层医疗机构凭实力赢得居民信任。谢华萍一家,看病首选社康,哪怕罗湖人民医院距离自家就在一公里以内。统计显示,罗湖区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由2015年185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348万人次,增长88.11%。从构成来看,社康中心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比例逐年提高,由24%提高至49%,分级诊疗水到渠成。

医改关键

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

分级诊疗制度,位于国家确定建立的五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

老百姓看病,首选大医院,既是现实,也是习惯。要改变这个就医习惯,殊为不易。实现分级诊疗,被看作实施医改的关键一步。

2016年7月22日,一项由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历时两年而完成的医改联合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这个后来业内称为“三方五家”报告给中国医改开出的“药方”是,推动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及体制机制和筹资环境改革创新,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人民群众更多地使用基层卫生服务,实现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健康水平和更加可负担的医疗成本。

此前一年,深圳先行一步。2015年6月,由罗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发布《深圳市罗湖区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包括建立统一法人的医院集团、医疗服务健康导向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等一揽子计划。

罗湖尝试探索让老百姓少生病,让医保可持续,让医生收入比较体面、个人价值能够提高,让政府的财力可承担的实现路径。改革被形象化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

罗湖整合辖区5家公立医疗机构和23家社康中心,建立起统一法人的医疗共同体罗湖医院集团。公立医疗机构的人财物完全统一,利益统一。大医院不再与社康竞争病人。在医保总额打包预付给集团、余额留作奖励的制度激励下,大医院与社康分工协作,让居民少生病、及时介入避免小病变成大病。最终,居民获得了更健康的生活品质、医院和医生因优质服务获得了奖励、政府的医疗投入更加高效,改革形成多赢的局面。

开心成果

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逐年推迟

深圳市卫健委委托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开展深圳市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监测对象包括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住院病人、小学教师、中学生、小学生以及学龄前儿童共八类人群。监测结果显示,罗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6年的13.57%提高至2019年的41.59%。“这是让我们特别开心的成果”,改革“操盘手”们这样说。

2016年初,罗湖医院集团提出“努力实现签约居民不得晚期癌症”的终极目标,以集团精准研究为依托,通过传统疾病筛查和基因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癌症早筛力度,包括两癌筛查、七种高发癌症筛查、消化道肿瘤筛查、低剂量CT肺部筛查等。罗湖区慢病院数据显示:罗湖区2016年以来恶性肿瘤死亡率持续下降,年平均下降9.73%,由2015年40.58/10万降至2019年24.32/10万。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逐年推迟。

2017年,罗湖区人民医院晋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8年,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晋级三级妇幼保健院、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院建成开业并晋级三级中医医院。2019年,集团检验中心顺利通过ISO15189现场评审,在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集团医学检验中心获华南地区检验医学排行榜第十名、深圳市第一名。

在此次疫情中,检验中心日核酸检测量达1万例,总检测量近70万例,位于广东省公立医院第一。

罗湖区人民医院在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下,医保住院患者自负比例(不含异地就医)持续下降,由2015年14.08%降至2019年12.88%,明显低于全国和深圳市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28%,全市平均水平17%)。

深圳市卫健委委托专业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机构针对全市医疗行业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罗湖医院集团各成员单位名列前茅,2016、2017年连续两年医院集团社康中心服务居民满意度保持全市第一(2017年后取消此项调查),东门社康中心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7年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

经验推广

世卫组织期刊及《柳叶刀》予以关注

2017年8月23日,深圳市政府发文,在全市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

2017年9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医改办在罗湖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充分肯定罗湖医联体建设的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3天后,国家又在罗湖举办全国医联体建设三期培训班,罗湖医改种子向全国播撒,在多地生根开花。

2017年10月12日,全省召开综合医改暨医联体建设推进及培训会,全面推广深圳罗湖医联体建设经验。2018年9月,省政府再次发文,要求在年底前,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选择一个县(市、区)作为试点,推广深圳罗湖医院集团以“强基层、促健康”为医疗联合体运营。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刊发罗湖医改实践,并以6种语言翻译,向全球展示。2020年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了大型综述性文章《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挑战与建议》,罗湖医疗集团模式获详细推介,被称为建立医联体和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的“成功试点”。

对话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 

这是我期待中的医改

罗湖医改最了不起的一点在于政府承担责任

问:罗湖医改5年,大力做强基层,您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是做对了什么?

李:我觉得罗湖医改最关键的一点,它不是在医疗卫生领域里面单纯地改医院、改医生,它是由政府牵头的。我印象中,罗湖的医改,首先是罗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是由政府来强力推动的。医改是一个各方面的资源的整合,我们要建立制度,这个制度是政府来建。罗湖医改了不起的这一点就在于政府承担责任。

深圳、罗湖的政府高度重视医疗,是政府牵头,从人、财、物方方面面进行制度设计、统筹资源。把制度建好了,然后找到合适的人,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罗湖医改一开始政府确实是有巨大的投入,它要转轨换道,需要一个巨大的投入。但是一旦进了新的轨道以后,政府就开始省钱了。

老百姓的健康真的是医改的动力

问:罗湖在整个五年医改里,没有花钱去建新楼,不建超级医院,而是真金白银投向基层,升级社康中心,您对此怎么评价?

李:资源投入到基层,效果就是非常好。一个危重病人在治疗上的投入是非常高的。医疗卫生是需要改善整个人口的健康,所以罗湖模式是正确的。

现在老百姓吃穿住这些基本就是小康,比较担忧的就是健康问题。一个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是得了大病以后治不起或者说得不到合适的治疗。深圳确实是走在前面,2015年就开始做改革。医疗卫生真正是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他们改革的动力。

我个人认为,这个改革不是医疗卫生体系内部的改革,院长、卫生局长一定是改革的推动者,他们和政府的配合非常重要。我觉得他们的动力就是,罗湖区政府真正想要转型。

如果罗湖医改是单兵作战,是不可持续的

问:当我们在说医改的时候,到底什么是医改,您看的也很多,是吧?

李:对,因为我这么多年在参与医改,所以罗湖模式一出来,我也挺兴奋的,这就是我期待中的医改,是真的医改。

问:您站在专业的角度,看看罗湖医改有没有什么问题?

李:我觉得罗湖医改面临的问题,可能和中国医改是一样的,如果人员变动以后模式就可能失去。在中国体制里面,操盘手非常重要。

如果罗湖模式永远是单兵作战,永远是一个改革的孤岛,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下一步还不只是在罗湖改,而是要推广。如果在深圳这样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像罗湖这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无缝隙的健康管理模式,那是多么大的一个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虎峰:

最欣赏罗湖医改探索精神

问:您对罗湖医改是什么样的印象?

王:在技术层面之外,我最欣赏的是罗湖医改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永不满足的精神。

一方面,罗湖区没有进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名单。自发地开展改革,这需要一定的自觉性,和勇于探索精神。

另一方面,罗湖医改成立罗湖医院集团,开展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效,外界评价也不错。罗湖这些年一直不断探索,比如把基层社康中心做实,开展老人防跌倒项目、儿童洗手项目、医养融合项目,这些也不是规定动作,没有人要求他们去做,是自身的不断探索。

我几次调研,能够感受到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我认为这种精神是最难得的,应该向罗湖学习。

问: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难在哪?

王:原来“以治疗为中心”,医院所有的投入、产出、核算、绩效,都是按看了多少病人来算的。“以健康为中心”,这些都要改变。过去你擅长看病,不擅长预防,现在就要去做这些不擅长的东西。过去看的病人多,收入就多,现在核算方也要调整,省了医疗费用或者健康效果提升了也要有绩效报酬。

罗湖医改,一是上下联动,是中央顶层设计下的基层改革探索。二是从横向层面来说,改革具有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

公立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管理涉及人事、薪酬、编制、财政、价格等方方面面的事。要改革,不是医疗机构自身就能做的。因此,这几年我们强调“三医联动”,就是医疗、医保、医药联动。

罗湖医改是罗湖区委、区政府各部门、深圳各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党委、政府领导组织推动的结果。医疗改革不仅仅是卫健系统的事,而是全社会协作的事。没有协作就没办法做到真正的改革。

问:罗湖能够持续开展医疗医改,动力的来源何在?

王:如何保持改革的动力源泉?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主要调动方方面面主体的积极性,以及社会参与。有更多的资源参与,改革才是可持续的。罗湖的改革,做了很多大家看不到的工作,包括人才引进、流动、资源的统筹使用等。社会各界也给予罗湖医改很大的支持。

第二,对于改革,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不能说做不做一个样,做得好不好一个样。我们应该更加强调改革工作的客观评价。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评价标准。

第三,有评价就要有绩效;有绩效必须有奖惩。我主张加大对包括医改在内的各项改革任务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力度。如果不然,很容易由于惯性,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要保持动力,必须有全套的评价机制。

落实公立医院自主运营管理权很重要,也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吕冰冰 程芙蓉 宫芳芳 陈晨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