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 倾力呵护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梦想

  • 来源:深圳晚报    2020/06/22 09:24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3分钟内选定一套公共租赁住房,办理好手续,7月中旬就可搬入住所了。

6月18日到24日,罗湖区排前800名的户籍轮候在册无房家庭和候选的800户家庭,将陆续走进由罗湖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精心布置的罗湖区棚改服务中心选房现场,按照流程办理相关选房、签约手续。

面对辖区土地的容量约束,罗湖将筹集住房的范围扩大,在全市首创了新模式——与相邻的城区合作,通过异地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跨区域筹措保障性住房和人才房。由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准入门槛和条件,由罗湖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与企业共同负责运营管理,实现了人才住房规模化供应和专业化管理。

对于每一位在深奋斗者来说,住房,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住有所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石,也是对一座城市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条件。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刚刚走过不惑之年。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罗湖既面对着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又面临着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将引进大量人才,对住房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

民生问题越是遇到难点瓶颈,越要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如此让民众更切实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罗湖近年来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紧缺约束下建设筹集住房新路,通过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城中村综合整治、规模化租赁、盘活存量住房等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力度。

可以说,跨区筹措公租房既是开拓创新的成果,也是责任心与民生情怀的凝结,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更多民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住有宜居,是立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新起点,深圳在民生领域所担负的重任。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一字之差,代表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罗湖在筹措房源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齐全的区域,如与公交系统或轨道交通网络紧密衔接的万科泊寓。同时大力推进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周边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概而言之,就是综合考虑房源地理位置、周边交通、区域学位等因素,在保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房源品质。

由此观察,罗湖在全市首创的跨区租赁的保障性住房筹措模式,破解了供给约束,而且,创新公租房发展,优化了生活乃至产业空间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这一点延伸开来,对于深圳这座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来说,罗湖的创新做法极具启发性。相应价值与意义,能够放在一个更大的层面来评估和定位。它拓宽了城区认知边界,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空间资源的配置路径。

简单地说,它是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予以整合、优化、聚集的一次尝试,随着城市发展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其价值和意义将进一步释放和彰显。

再以综合的视野观照,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事关辖区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全区营商环境提升,更事关罗湖全面振兴发展全局。当前,罗湖正紧紧抓住"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在新起点上推进罗湖振兴发展。这意味罗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慕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在此情形下,千方百计加大优质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力度,让奋斗者在此享有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对罗湖的发展至关重要。

交通便利,生活配套完善,专业化管理,突出绿色、环保理念……这些既对"公共住房"有着重新定义,也表明"住有宜居"不只是一句承诺,而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现实。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人本的理念闪闪发光。

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都不应当被辜负。而解码"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罗湖实践,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正是罗湖以最大决心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倾力呵护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梦想。

来源:深圳晚报 记者 温琼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