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 深圳罗湖区打造城市基层治理实践新样本

  • 来源:经济日报    2020/05/11 08:40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以“攻坚项目+党建”的模式啃下城市更新“老大难”问题、通过上线“东晓共享停车”微信小程序破解老旧住宅小区居民停车难问题、组建基层多元共治平台提升居民幸福感……近年来,深圳市罗湖区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党建引领,驱动基层治理

近年来,罗湖区东晓街道经过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以攻坚克难为切口,项目化党建为抓手,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党员精细化管理为手段,服务群众为目的,以基层党建“驱动轮”带动基层治理“从动轮”转动的东晓基层治理模式。

图为深圳市罗湖区东晓街道党工委书记肖嘉睿在介绍城市基层治理经验。

“棚改和旧改是东晓街道实现蝶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基层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据罗湖区东晓街道党工委书记肖嘉睿介绍,东晓街道是为整治“二线插花地”而设的街道,成立于2003年10月,地处罗湖区西北部,总面积3.482平方千米。街道的马山、木棉岭社区为全域“二线插花地”社区,辖区范围内的木棉岭片区占了整个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当事人总量的52.9%。木棉岭片区总户数为4389户,是罗湖棚改三个片区中涉改面积最大、涉改房屋最多、涉及当事人最多的片区。

如何啃下城市更新“硬骨头”?肖嘉睿表示,坚持用“攻坚项目+党建”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把基层治理最难最苦最累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让党员成为攻坚“项目经理”和骨干,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工作既能打基础、利长远,又能立竿见影见实效。在城市更新这个“老大难”问题上,东晓街道创新运用城市更新党建联席会议机制,破解了以往城市更新项目政府“进不去”、百姓“不信任”、项目“推不动”的难题,打破了天众塑胶、三顺制药等多个城市更新项目长达7、8年的僵局,完成拆迁谈判、进入施工阶段。

肖嘉睿表示,除了提供兜底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之外,还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努力营造多种渠道供给服务资源的共享“朋友圈”“生态链”,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长期以来,“停车难”是老旧小区面临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年初,东晓街道独树社区一个小区的业主与其附近学校学生家长之间产生了矛盾纠纷,归根结底是由于该片区旧改项目的实施,让独树社区很多小区本已捉襟见肘的停车位少了200多个。针对于此,东晓街道决心把解决停车难题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办好的“一号民生”实事,先后通过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召集IBC联合党委、独树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等相关党组织进行协商,最终达成了错峰共享停车的方案。

“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推广这一做法,目前,街道共32个物业小区、4个工业园区、6个商业楼宇加入‘共享停车计划’,占辖区物管小区总数的79%,涵盖实有停车泊位7379个,占辖区停车泊位总数近80%。通过这一做法,解决白天全部停车缺口249个,解决夜间停车缺口1743个,占总体需求近50%。”肖嘉睿介绍说,这是探索基层治理由“单一供给”向“多元参与”的转变。东晓街道也获评2019年度深圳网民最喜爱的“十佳幸福街道”。

作为罗湖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智谷”的落子地,东晓街道“一心两带三区”的布局如今已初见雏形。其中,“一心”主要是指位于街道正中心的围岭山,未来将建设成供游人休闲、娱乐、健身、观景的市政开放生态公园;“两带”主要是指落实“智谷”规划而形成的两个产业带,即街道南面的珠宝产业带和北面的信息技术产业带;“三区”则是指时尚商业聚集区、一流宜居生活区、优质公共服务区。未来3至5年内,东晓街道将完成蝶变升级,成为“产业聚集优化、公共服务优质、城区环境优美、干部队伍优秀”的“四优街区”。

多元共治,提升居民幸福感

桂园街道地处罗湖区金融、商贸核心区,2.3平方千米承载了常住人口近20万、企业6000多家、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42栋,同时还有大量老旧小区、城中村分布在城市主干道、高层楼宇背后,城区建设、社会治理都面临着挑战和考验。近年来,桂园街道通过构建多元共治平台,推动党委、政府、企业、社会、民众多元参与,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道路。

图为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健在介绍城市基层治理经验。

据罗湖区桂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健介绍,桂园是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街区,有纳税亿元楼12栋,罗湖区百强企业占比24%,重点纳税企业占比32.5%,是罗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钱袋子”。因此,搭建平台促进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桂园的街区治理有重要意义。

“楼宇云端党建阵地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平台。”冯健介绍说,桂园街道通过推动在京基100、地王大厦、鸿隆世纪等商务楼宇建成了5个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形成跨楼宇、跨业态的上下游产业链交流平台,并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资源,举办大湾区建设规划、法律服务进百家企业、财政税收答疑等讲座,开展劳动关系培训和纠纷调解,为企业和员工发展引智助力。“企业发展了、壮大了,也更愿意参与到街区治理中来。”

物业住宅小区则是居民群众生活作息的温馨港湾,也是城市治理的基层细胞。然而许多人都有在自家小区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冯健表示,为了让社区、居民、物业都能为小区发声、出力,桂园街道从2018年以来,探索通过把党支部建到物业小区,搭建起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小组等多元共治的平台。为充分调动物业企业的积极性,桂园街道还采取创先争优、评比竞赛的方式,一方面给物业企业压担子,引导其在小区治理的方面多出力、多担责;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财政帮扶、经费奖励、民生微实事等方式,帮助物业小区搞好配套建设、改善环境品质,并对优秀保安员、保洁员等进行评选表彰。物业企业由此扮演着纠纷调解员、编外治安员、文明劝导员、舆论宣传员等众多角色,真正成为了小区的大管家。

冯健认为,建设和谐幸福街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为民导向,回馈群众需求,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街道每年的民生微实事经费为例,这是块不大不小的“蛋糕”,怎么切、谁来切、怎么分,才能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又赢得最大社会认同?桂园街道的答案是坚持三管齐下。首先是切好“蛋糕”,就是先定分配机制,多遴选管长远、普惠性的项目,少搞花瓶式、同质化的项目,把主要资金用到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最大效益。

其次是分好“蛋糕”,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将有业务水平、群众基础、组织能力的社区群众选到议事会中来,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让居民群众自己提需求、定项目,真正选到自己想吃的“蛋糕”。

最后是吃好“蛋糕”,通过8个社区交叉巡查、居民议事会动态监督、聘请第三方专职监管的方式,对小工程项目、群众娱乐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资金浪费,保证“蛋糕”都吃到群众肚子里。冯健表示,通过解决“蛋糕”怎么切、谁来切、怎么分的问题,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杨阳腾 编辑 刘嘉敏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