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扶贫一线:去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下埔村走出“红+绿”脱贫路

  • 来源:南方+    2020/04/21 10:19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全程协助28位残疾村民申报评残;走访全村村民,完成444人的贫困户建档立卡;提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一边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一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

扶贫干部一般三年一轮换,如今,扶贫事业还在进行时,今年又是脱贫收官之年,深圳市罗湖区委党校派驻汕尾市陆丰金厢镇下埔村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廖淑新放不下还没完成的扶贫事业,决定继续留下,“这些打算做的事,如果没做成就走了,会愧对下埔村的人民。”


精准脱贫工作队入户精准识别

用心丈量:走遍全村了解民情

“从今天起,我就是下埔人了。”这是2016年5月廖淑新在村“两委”干部见面会上的第一句话。然而,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当地干部和村民对驻村干部还心存疑虑:“你们都是来镀金的,做几个面子工程捞一把政绩就可以回去高升了。”

廖淑新决定用真抓实干回应质疑。入村的第二天开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队员们走访全村村民,赶在2016年端午节这个村民相聚的日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完成了下埔村114户、444人的贫困户建档立卡。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路灯能不能在春节前亮起来?”“自来水又浊又没保障,能不能帮我们引来东海水?”“村民没有公共活动空间,能不能为我们建一个小公园?”……在走街串巷中,民之所需所想被廖淑新一一记下,立刻着手推进帮扶项目的建设。

60盏路灯终于赶在春节前亮了起来,如今,村口的文化池塘、占地30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广场成了村民和游客的休闲地。


建设后的下埔村党建文化广场

为帮助下埔村贫困户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廖淑新和村干部到陆丰市的内湖、南塘、碣石等马铃薯种植成功地调研,发现冬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时间为12月上旬,生长周期为100-120天,刚好利用农田闲置季节进行农作物交叉种植,实现增产增收,既提高了农田利用率,还有利于土质改善,对来年水稻增产能产生积极影响。

15户贫困户参与了进来,共试验种植了52亩马铃薯,实现平均亩产5000多斤。“感谢廖队,冒着雨还去田地里观察,交代农户们排水,要是多一点像你这样为老百姓着想的干部,老百姓真的幸福了。”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贫困户黄再权在朋友圈有感而发。


廖淑新和农户讲解种植技术

打好基础:重写红色故事

下埔村村民黄少武最近很忙,忙什么?忙着张罗月底开张的两间店铺,他计划一间卖当地土特产,一间卖旅游纪念品。“傍晚是村里游客最多的时候,自己忙不过来还要雇人呢。”

吸引游客至此的是一处广东省革命遗址——周恩来黄厝寮村养病居所旧址。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在叶挺、聂荣臻、杨石魂的陪同下,来到金厢黄厝寮自然村村民黄文秀家养病近旬,后从金厢镇洲渚村渡海赴港转沪。


周恩来活动居址修缮前

这段红色故事并未得到广泛传播,甚至很多本村村民都不知道村里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屋顶瓦片随时可能掉下来,地上长满杂草。”这是廖淑新刚来时的所见。

没有主导产业的下埔村,如何实现真正的脱贫摘帽?一条新的产业发展思路浮现在廖淑新脑海中。“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我们的首要产业。”


周恩来活动居址修缮后

修缮旧址,采访村民,拜访党史办了解历史……村民们踊跃捐献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旧址里的陈列物多了起来。2019年,广东省党史办颁发的“广东省革命遗址——周恩来同志养病居址旧址”、“广东省中共党员教育基地”相继在下埔村挂牌。

旧址与金厢红色文化馆、村民广场、周恩来居址广场等组成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至今已吸引了超过80万人次的参观者,为村民带来了过百万元的红色旅游收入。


金厢革命活动展览馆建设后

良性生态:旅游拉动消费和就业

前往旧址的路上,红色故事已经开讲。前来参观的游客常常在路边停留,与两旁村民的房屋合影,墙上的彩色壁画生动再现发生在1927年10月的那段难忘岁月。

壁画

“以前听家里老人说过这个故事,现在有机会终于可以带孩子实地感受红色文化。”家住陆丰东海的张先生说。在2019年,像张先生这样慕名前来旅行的各地旅客达50万人次。


前来参观的游客

在廖淑新的蓝图里,以红色旅游项目为起点,可以带动村里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他算了笔账,整个红色旅游项目完全建成后,每年可吸引培训和参观游客至少20万人次,给村集体带来300万元收入,并带动农户就业、农产品销售,实现全村农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

“4月底两间消费扶贫专卖店一开张,就会有人来抢着租店铺,村民的执行力很强。”廖淑新不愁16间红色文化木屋租不出去,有人流量,生意就不会差。


红色文化木屋

“前三年我们大力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路铺好了就开始卖好货。”廖淑新在16间木屋中选了两间作为消费扶贫专卖店,卖玻璃鱿等当地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时销售,还与帮扶单位签订购销合同,将微店推广到扶贫对象微信群。而木屋一间500元/月的租金也将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户就业,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深圳务工25年的张映明如今选择回村生活。“村里变化很大,在门口就业的机会多了,这两年回村的村民也多了。”回村后张映明公婆俩都在村里找了份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两千多元,“最小的孩子在上大学,没了租房压力,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我都能尽量满足,廖队还帮我们申请到危房改造补贴,今年就能住进100平米的新房了!”

来源:南方+ 记者 祁觊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

搜索

论坛精华



居民诉求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