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企业“燃眉之急” 深圳惠企“三力”答“三问”

  • 来源:南方日报    2020/03/06 08:50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最近深圳一组复工数据又刷屏了:截至2月28日,深圳规上工业企业已开工9187家,开工率达94.51%。同时间另两组数据:深圳实际已开展进出口申报的企业中,进出口超亿元的重点企业复工率达90%以上,外贸核心企业稳住了;在商贸流通业,深圳9大连锁商超复业率97%,老百姓衣食住行保障好了。

作为工业大市、移民城市、口岸城市、人口和经济大市,这“N个90%”背后有诸多不易,政策制定和执行就是重要考验。此时,距离深圳“惠企16条”发布仅过去约20天。

2月8日,《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下称“深圳惠企16条”),从服务抗疫重点单位、减免物业租金、延缴减税、减轻工商企业用电成本、帮助企业稳定现金流等多方面支持企业抗击疫情。面对给企业“解燃眉之急”的扶持政策,不少企业家发出“灵魂三问”:政策扶持照顾到中小微企业了吗?政策层层传导能落实到位么?政府一家之力惠企是否够力?

而深圳“惠企16条”则用“普惠力”、“传导力”和“牵引力”回答了企业三问。

政策“普惠力”

快速细化,效果可见

中小微企业是城市就业主渠道。但新政刚出台时,不少小企业主、小商户普遍担心,政策红利会不会被大企业独占,能渗透到小微企吗?日前每条政策牵头落实行局都发布了相关细则,为企业做动态解读,并发布阶段性的实施效果。政策快速细化,普惠落实,动态解读,效果可见。

日前深圳中小企业服务局就在官微上发布解读:深圳安排3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只要是在深圳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是支持对象,真金白银普惠。

在降成本方面,租金无疑是企业最大难题,深圳市区均出台减租政策,小企业享受到了吗?以受冲击较大的餐饮业为例。俏九州可谓湘西菜“网红店”,此前因不能正常营业,每天亏损30万元以上。前段时间,俏九州董事长谢田云告诉记者,因为企业门店基本集中在一线商圈,这次深圳20多家门店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减租支持,帮企业减少上百万元成本。

政策普惠落实,最大程度地覆盖到城市经济的“基本细胞”,让优质企业消除部分顾虑,一门心思谋发展,想突破。比如复工后俏九州就马上开拓团餐等个性化服务,经营第二周业绩就比前一周增长200%。

政策“传导力”

激发创新,越落越实

基层不落地,政策有如空中楼阁,无法给企业输血。“深圳惠企16条”发布一周前后,深圳各区惠企政策、服务相继出台,覆盖租金减免、企业经营、融资、人才、劳动用工等各方面支持,最明显的趋势是,政策和服务组合起来,越做越实,不少政策甚至都省去了企业申请。

3月3日,罗湖就发布了一个新消息:无需申报,5亿扶持金靠“大数据”派出。罗湖针对区惠企“五个亿元计划”,提出“政府核准数据、企业无需申报、邮寄相关材料”的工作方式。无论你在罗湖的公司属于大中小哪一规模,不需申报、跑腿和等候,就可直接获得一笔政府扶持资金,且打到公司账户上。截至2月28日,已有5000余家企业经公示可获得扶持,扶持金额3.64亿元,已拨付近1亿元。“数据多跑路,企业不跑腿”,政府服务在此次抗疫中只有“升级”,没有“降级”。

此外,基层一线跟企业最贴近,基层可以从区域产业特点出发,打“政策服务组合拳”。深圳光明区制造工厂很多,该区就迅速上线了“就业用工动态对接平台”,上线5天就有80余家企业就投放了9500多个用工需求,2000余人登记填报,为破解用工荒出实招。

以政策牵动政策,激发基层改革创新,寓管理于服务,深圳“政策服务组合拳”的施策思路,让惠企举措越落越“实”,痛点找得准,支持力度大,服务送到位。

政策“牵引力”

形成全社会惠企合力

深圳惠企16条通过撬动各界合力,全社会合力同舟共济。政策发布以来,深圳各大商业银行开通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绿色信贷通道,积极对接辖内防疫类企业资金需求,化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最近,在南方+上线的深圳战疫企业服务平台可谓一个缩影。3月3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联合推动的深圳市创业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下称“深圳金服平台”)“战疫”专区,进驻南方+深圳金融频道,共同打造上述平台。

点击平台,就能看到深圳市辖内银行开发的多项“战疫”专项贷款产品。例如,中行“抗疫贷”最高额度3000万元,最快2天可放款;交行深分小微企业“应急贷”,贷款最高1000万元,期限最长两年,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有没有实效?依托平台,最近福田区举办了一场银企在线对接活动,200余家企业与8大银行在线谈融资,25款贷款产品均可在线申请,直接提高企业与银行的对接效率和申贷获得率。

由此看来,企业“灵魂三问”背后,是深圳惠企政策的多维“牵引力”。以政策带动基层政策、带动基层服务、牵引社会合力。

只消极等待政府救助,显然不能让企业在危中探机,锻造新的生命力。但优质的企业一定会通过深圳惠企政策的多维“牵引力”,激活自身动能,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戴晓晓 祁觊 谭冰梅 熊必康 柳艳 编辑 刘嘉敏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