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贝岭社区:增加居家隔离的关爱措施

  • 来源:南方日报    2020/02/24 09:31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别说在村里待了二三十年的我没见过,就连80岁的奶奶也说,从没见过石牌村封村。”对广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石牌村住户来说,疫情带来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春节。石牌村村民、出租屋协管员董炳耀说,村里从没这么安静过,也没这么紧绷过——17个出口关闭至9个,这是从未有过的事。“这么多外来人口,说不担心是假的。”附近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在深圳,不少城中村进出的口子搬来了围栏,在一些卡口设置了专门的检测点,全天候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在龙岗区吉夏村,原来10个出入口围合后仅留有2个,进村测量体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里统建楼、小超市、茶餐厅都需二次测温。一名工作人员说,其上午在一条路上被测了5次体温。

大量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城中村,平时治理难度就不小,如今更是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记者走访发现,广深城中村严防死守、土办法尽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不少社区也面临人手不足、物资紧缺等难题,有人说忙得连泡面都顾不上吃。

“6万多的流动人口,到2月18日只回了1万多人。压力还在后头。”复工第二周,董炳耀心里有数,摸查不能断,疫情防控的弦更不能松。

摸排

住户从不配合到说“辛苦了”

“入户排查,刚开始有人不配合,遇到过敲门后住户不理解的情况我们还挨骂过。但随着疫情防控的深入,现在很多住户见了我们都会说一句‘辛苦了’。”

170条小巷、3200多栋出租屋……初来广州石牌村的人常会迷路。

石牌村面积0.31平方公里,设有4个居委会,目前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共63305人,其中湖北籍3577人。辖区内人员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较大,是石牌街疫情防控的难中之难。

“您好,我是协管员,请问您最近有没有外出?”一次次敲开村里居民的门,核对、询问,是出租屋协管员董炳耀排查工作的一部分。

人口流动性大,摸清底数是基础。自1月23日开始,出租屋协管员们的“扫楼”摸排便已在全村中开展。到2月6日,石牌村对村内3120栋出租屋进行逐户排查,对62479名非本地户籍人员进行电话回访。

“忙到吃泡面都来不及。”董炳耀说。年初二开始,24小时排班,123人三班倒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在最初几天的排查里,123个协管员向外打出了几万个电话,走过了全村的片区,终于摸清了全村的人员情况。

“入户排查,刚开始有人不配合,遇到过敲门后住户不理解的情况我们还挨骂过。但随着疫情防控的深入,现在很多住户见了我们都会说一句‘辛苦了’。”董炳耀说。

几千栋出租屋,数万条数据,如何保证排查无死角?在石牌村防控指挥中心,常住人口、来穗人员和重点人员3本工作台账成为摸底依据,便于对人员分类管理。

在数据复核上,大数据也来帮忙。

“村里设置了3道防线:路口排查、上门摸查、大数据重点人群核查。利用穗康小程序,我们完成信息比对,还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轨迹核查,确定了重点人群。最终核实了村内流动人口申报的50476条个人健康信息。”石牌村治保队员陈耀新介绍,这都是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在深圳,通过i深圳小程序来确定人口的流动行踪是最常用的核查手段。在每个花园小区和城中村的入口查验处,i深圳小程序的二维码被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上,来往进出的人都会被问是否已经在小程序上进行了报备。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精确地掌握到每一个进入城中村的人的过往行踪,真实掌握其是否有疫区接触史。”深圳市盐田区梧桐社区工作站的廖燕彬说。

梧桐社区是深圳市较为典型的城中村社区,由三个自然村构成,现有居住楼宇小区全都是敞开式,拥有众多原住民居住楼、城中村等综合体,四通八达,如果用人盯人确认行踪的方式,社区工作人员负担会很重。

i深圳全称为“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于2020年2月1日上线。那么问题就来了,在2月1日之前进入城中村的人和居住在此的人行踪该如何确定?

“我们前期根据掌握的网格信息,对所有在此居住的住户和租户都进行了电话联系和身份核查。”常住人口超过3万人、拥有7个居民小组的深圳市龙岗区同乐社区工作人员谢筱君说。她介绍,除了网格数据,辖区派出所也同样有掌握行踪数据,而且可以根据扫描通信服务商的二维码识别近15天的行动轨迹。

围合

封闭式管理后该留多少出入口?

广州石牌村最初将17个村出入口保留7个,后考虑到方便人员出行调整为9个。在对村里实行封闭式管理之初,到底要开多少出入口、如何既做好人员信息核查,又能保障出入口不排队?工作人员说,都得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摸清了人员的底数,如何把牢入口,既满足村民进出需要,又做好防控?广深不少城中村采取了围合管理的方式,关闭部分入口。近期在这些城中村附近通行,依赖导航的习惯可能要改改,围合管理让很多出入口无法通行。

“请出示穗康二维码和测量体温。”返工回村的居民王先生初次进入石牌村,需在穗康完成自己的健康登记,测体温后,可凭穗康码作为电子健康通行证入村,整个过程大约3分钟。

最初,广州石牌村将17个村出入口保留7个,后考虑到方便人员出行调整为9个。石牌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对村里实行封闭式管理之初,到底要开多少出入口、如何既做好人员信息核查,又能保障出入口不排队?都得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在被称为“深漂”第一站的白石洲村里,一排排绿色的围挡颇为引人注目。目前整个白石洲村,被这些高约1.8米的铁丝网进行围合管理。社区主要采取“围村、封片、查栋、包点”的做法,应对返程人流高峰。原有的31个进出路口、巷道大部分封堵,只保留5个进出口,并有值勤人员专门把守,对进出人、车落实测体温、信息登记等工作。社区防疫工作群的二维码,在村里随处可见。

除了封闭管理之外,深圳所有小区和城中村从2月9日开始,实行进出认证管理,须出示“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或“深圳公安”生成的系统认证图码,或小区和城中村办理的人员通行证,才可进出。

与小区居民数量少且相对分散的情况不同,对于人员密集的城中村来说,凭出入证进出为管理者减轻了压力,却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一些影响。

深圳上沙村的村民说,城中村出入证办理流程较为繁琐,影响正常复工。该社区工作人员回应,因城中村人员复杂,管理较难,他们无法通过系统申报内容来放行,系统申报的登记地址为自行输入,这种核查方式不够保险,因此,申请出入证时还要求提供纸质材料。

隔离

部分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

有工作人员说,为了确保居家隔离人士不出门,建立了居民举报投诉制度。有的社区对个别不配合的隔离对象,采取贴封条、停水提醒等方式。

在摸清人员状况、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让居家隔离人员更好地进行隔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服务,成为了各社区的重要工作。记者走访广深部分有城中村的社区发现,上门测体温、上门送菜、提供暖心措施已成常态化。

在石牌村内居住的湖北籍租户共计3600余人,周连松等20多名湖北籍二房东主动成立了防疫工作志愿服务队,每天通过电话逐个劝导老乡租户延迟返回。“我们跟他们沟通更方便,既能解除他们的心理焦虑和疑惑,也便于核对信息。”周连松说。

在深圳,不少社区建起了防疫工作群里,社区人员会定期转发各类和深圳疫情相关的链接,还会对网上流传的不实传闻及时辟谣。有时,为了让居民们放松,他们也会转一些抖音上好玩的视频进群,让大家在群里解解闷儿。

像这样的城中村,在广州、深圳还有很多。如何及时监测隔离居民的健康状况,各社区都想出了不少办法。

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的光明社区,则将居家隔离的人员分成了ABC三类,A类是新增发烧的,需要每天上门测量体温;B类是隔离了10天以内的,没有发烧症状的,社区电话组每天打电话沟通测量体温结果;C类是隔离10天以后的。“社区组成了社区、公安、疾控、社康、网格等部门的6人小组,上门测量体温,尤其重点走访A类人员”,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每天两次由楼栋长、网格员1对1监督测体温,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社康中心按照医疗垃圾标准协助处理。此外,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发热或身体不适人群,还建立了由社区工作者、社区社康医生、社区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及时上门服务”,深圳福田石厦村有十多名居家隔离人员,该社区党委书记赵玉清介绍说。

在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有效监控的同时,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

“居家隔离群众可以网上购买生活用品,或联系黄贝岭餐厅送餐。只要他们有需要就可以联系我们,联系方式都贴在每栋楼下、发在微信群里,居民生活基本能保障。”罗湖区黄贝岭社区党委书记江涛说,目前,社区还在增加居家隔离的关爱措施,例如联系社区商超供货召集义工送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一定补贴,免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深圳市福田区针对居家隔离人士推出了“暖心10条福礼包”,其中包括一个月数字资源免费服务、健康小器材、跑腿代购服务、爱心补贴、心理咨询等10项。

“第一时间掌握和满足居家隔离群众的需求,跑腿送达”,在深圳市龙岗区吉厦社区,党委书记陆国雄介绍,该社区一名隔离户母亲过生日,社区第一时间定做蛋糕主动送上门,“同时,对个别不配合的隔离对象,采取贴封条、停水提醒等方式,‘软硬兼施’做实做细居家隔离群众疫情防控工作”。

宝安区流塘社区工作人员说,不能完全确保居家隔离人士百分之百不出门。“我们建立了居民举报投诉制度,也安排社区物管给居家隔离观察的人送米送菜”。

困难

“接下来希望得到更多支援”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城中村在高强度防控的同时,还要克服防护物资不足的困难:一方面是医疗物资紧缺,另一方面围合、帐篷等工作物资也紧缺。

“现在社区防疫的工作实在太繁杂,这项工作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人员也在超负荷运转,接下来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援,尤其是城中村外来人员返城高峰到来时”,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说。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城中村在高强度防控的同时,还要克服防护物资不足的困难。

深圳市南山区白石洲东社区工作人员何付才坦言,防护物资仍处于紧缺的状态,“应该4小时换一次的口罩,很多工作人员一戴就是一天。有些是我们自己买的,有个员工带了50个口罩过来,物资紧缺,只能大家凑一凑。”何付才说。

在深圳盐田区沙头角的城中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红外线体温计和口罩等防护用品比较缺乏。

对深圳光明区的圳美社区来说,也遭遇到了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上门检测人员配的是N95的口罩,普通工作者是一次性医用口罩,目前暂时还能保障,但防疫时间不知道要坚持多久,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物资还是很紧张的。社区买了一次性雨衣,准备自己做一些防护服。”该社区党委书记梁福财说。

一方面医疗物资紧缺,另一方面围合、帐篷等工作物资也紧缺。

在位于龙岗区同乐社区的城中村,该社区党委副书记、工作站副站长张奕雄介绍,该社区医用物资如酒精、口罩较为充足,但围合、帐篷这类物资比较紧张。记者发现,部分围合点并没有使用“铁马”围挡,而是用警戒线进行简单地围合。

除了物资紧缺外,随着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返深人员增加,人手紧缺也是防疫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已经有六方力量参与到防疫工作中,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全部下沉到社区,但是预计人力还是不够用,一旦开工,这里人员缺口至少四五十人,社区工作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南山区阳光社区党委书记翁开焕说。

“此外,疫情防控不仅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投入,更需要医疗专业人员的配合。”张奕雄告诉记者,“同乐社区工作站中仅有医疗专业人员1名,这类人员的缺口还是相当大的。”

“从疫情防控的角度讲,社区3万多人全部复工复产的压力较大”,福田区石厦社区党委书记赵玉清说,他们收到辖区内很多企业和商铺希望复工复产的诉求,但复工复产和防控疫情两方面因素要进行平衡,“哪些必须复工复产,哪些还可以推迟,需要找一个平衡点,比如一些人群容易集聚的场所,我们还是尽量劝其延迟复工复产,不要人员聚集”。

疫情如镜,也暴露了城中村、“三无”老旧小区等一些治理薄弱点。正如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党工委书记曾东标说:“疫情是一次基层治理水平的检验,接下来我们更知道工作的发力方向了。”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崔璨 郭苏莹 陈熊海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