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黄贝岭:650年发展 以先祖之名紧密相连

  • 来源:深圳侨报    2019/12/23 09:19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作为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黄贝岭已有近650年历史。数百年来,不论是生长在黄贝岭的村民,还是走出这里的海外乡亲,他们怀着对家乡的深爱,将家乡的发展与先祖之名“靖轩”紧紧相连。

每年热闹的盆菜宴。

张氏宗祠。

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伟明拿出一本《深圳黄贝岭村张氏族谱》,对记者说:“我整理了十余年,终于完成。”这部族谱内容相当丰富,包括谱首、历代谱序选、黄贝岭简介、张氏源流考、历代人物谱、估计建筑篇、历代艺文志等十编。

从张氏得姓始祖挥公至黄贝岭第三十三传,共历156代。因背靠山岭(凤山),“贝”是“背”的简写,凤山又由黄泥土组成,所以称黄贝岭。

海外乡亲心系家乡发展

提到黄贝岭的发展,海外乡亲功不可没。

20世纪初期,看见国外的繁荣景象,大家不禁想到了家乡的落后,从而产生了兴办教育、培育英才的念头,筹建了靖轩学校。20世纪80年代,在学校急需修缮之时,侨居各国的昆仲踊跃响应,从海外汇回捐款,众志成城。

作为与内陆距离最近的香港,一水之隔的香港同胞同样以真挚的爱国爱港爱家乡之情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力。对于这段历史,张靖轩堂主席张国波最为熟悉,将其中的感人故事一一道来。

张靖轩堂于1982年由在港的黄贝岭人张人龙牵头成立。谈到张人龙,不论是香港还是深圳,众人所知。他作为香港富商名流、立法局议员,为国为港,鞠躬尽瘁。如今,走在香港上水乡一带,由张人龙题字的牌匾和他的照片依然随处可见。说起他,当地老一辈居民仍是心存敬佩,“以前日子好苦,龙叔经常接济我们”。

正是看见当年初到香港的同乡人居无定所,无依无靠,受人欺负,张人龙牵头成立了张靖轩堂,为同乡人提供落脚之地。据说,在香港说到自己是黄贝岭人,是张人龙的同乡,很多人都会由衷羡慕,竖起大拇指。

后来,张靖轩堂的功能也日益增多,逐渐成为海外与内地的沟通桥梁。海外乡亲寄回内地的信件、物品,都通过张靖轩堂,再带回黄贝岭。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内地的往来密切,更为顺畅,由张靖轩堂凝聚起来的香港乡亲更是成了促进两地交流往来的强大力量。

取名“靖轩”纪念先祖

1992年,在原黄贝岭村委基础上,深圳市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公司成立。张伟明动情地说:“靖轩是数百年前先祖名讳,公司取名靖轩,意在纪念先祖。”新时代发展浪潮中,黄贝岭将发展与先祖之名紧紧相连。

张伟明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时,黄贝岭人口达到高峰:本村人口1000余人,外来人口达3万余人。当时的黄贝岭村,数十家工厂进驻其中,每到中午放学下班之时,人潮涌动。张伟明笑着说,那时人人拿着饭碗准备吃饭的场景,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可见。

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也让黄贝岭谱写了新的篇章。上世纪90年代,密集型工厂逐渐从黄贝岭撤出,聪慧的黄贝岭人将工厂改造为商业,逐渐与新城市发展接轨。

1998年,兴建的9层高的现代化办公大楼耸立于黄贝岭,位于深南东路和沿河北路交会处、深南东路始端的绝佳地址位置,更为凸显黄贝岭的优越地位。

地处繁华城区,经过十多年发展,发展空间受限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继承了先祖的开拓精神,黄贝岭找寻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异地投资购置工业用地,建设工业园。2002年,黄贝岭迈出向外发展的第一步。经过反复论证,董事会决定在龙华购买土地,实施异地发展。资金不足怎么办?董事会又决定,每年从集体股股份分配中提取20%的企业发展基金作为项目建设资金。

“为敬祖、睦祖,黄贝岭张氏族人修祖墓、修祖祠、六修族谱,再创黄贝岭村的远景和未来,可谓继往开来,宏图大展。”近年来,深圳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黄贝岭的每一处角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2013年黄贝岭旧村改造启动,所发生的变化更是惊人。

同乡会将更好服务乡亲

如今,在罗湖区深南大道东头北侧,穿过崭新的黄贝岭村牌坊向北不足100米,便是黄贝岭村自己开发的靖轩豪苑小区,三栋商住综合体,上面的商品房用于对外销售,下面的商铺留作集体物业对外出租。和靖轩豪苑紧邻的是深圳市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公司和国企深业集团合作开发的深业东岭小区,小区内4栋高层用于居民回迁。随着各类商业入驻,更为繁华。

张伟明说,不管黄贝岭怎么改造,黄贝岭人都坚持原地回迁。近些年来,几十年前从黄贝岭走出的海外乡亲也逐渐回乡,“黄贝岭正是维系海外乡亲的纽带,把根留住,自然就维系住了这份乡情”。

今年12月13日,香港深圳黄贝同乡会宣布成立,黄贝岭、罗芳、新湖将共同牵手,进一步扩大居港乡亲服务平台,更好地联络乡亲、服务乡亲。张国波担任香港深圳黄贝同乡会首任会长。

张国波说,从2018年从张人龙手中接下张靖轩堂后,深感责任重大。如今自己又成为同乡会会长,更是不敢松懈。虽自己不再年轻,但从张人龙身上总能获得强大的力量。“他为家乡出钱又出力,付出那么多,我对比他,真是远远不够。但我一定会尽力。”说到此处,张国波有些动容,用手轻轻擦拭了一下眼角,“只能前进,才能对得起黄贝岭”。

谈话接近尾声,张国波指着一栋楼的某一层说,我就住在这里。虽然往返于深港两地,但在黄贝岭,依然有他的家,他的儿子们也都在这里发展,安居乐业。

张国波说,2017年是黄贝岭近五年来变化最大的一年。黄贝岭第一期旧村改造顺利完成,城市综合体投入使用,回迁房东岭花园正式交付居民,重建后的黄贝岭村牌坊也举行了重光庆典,筹备多年专供居民养老的黄贝岭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哪里好,就往哪里走。”城市的发展,势不可挡,但乡情一直都在。

来源:深圳侨报 记者 张珊 通讯员 张家良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