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携新书《月落荒寺》作客罗湖

  •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19/11/11 15:04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近日,人文社出版了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的最新作品《月落荒寺》,早年以先锋叙事闻名的格非,又一次以娴熟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一段情事、其实寓意更其深远的故事。11月10日,格非携新书《月落荒寺》作客罗湖,与罗湖读者近距离交流新书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在当代作家中,格非的写作一直试图跨越中国南北,被看作是最具智识的中国作家之一,作品常如协奏曲般壮阔深远。出生于江苏丹徒,求学沪上,常年定居北京的经历,使之对现实的感知更加况味难言。说到新书的缘起,他说,源于三年前在圆明园正觉寺花家怡园举办的一场中秋音乐会,由其好友音乐评论家刘雪峰组织,从晚上七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在这八个多小时里,格非和朋友们欣赏了包括西方古典乐、中国戏曲在内的各种音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确定了《月落荒寺》的框架。

今年9月初,《月落荒寺》头条刊于《收获》上。复旦大学的王子瓜认为《月落荒寺》“恰如其分地揭示出了主体意识的光辉”。青年作家林培源则注意到这部小说和格非之前的作品《隐身衣》之间的联系,发现“遍布故事细节中的那些疑惑、恐惧、犹疑和追问,最后都共同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大哉问’:‘何为真正的生活’?”

有心人会发现,从《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风》、《隐身衣》,再到《月落荒寺》,格非一直保持着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主题也有连续。与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书中父辈开始老去,年轻一代渐成,开始将对更好的世界的期待,寄托在下一代的成长上。也许正因为这种对于新一代的殷切寄望,豆瓣评分高达9分,年轻的读者们更敏锐地发现了《月落荒寺》和《隐身衣》之间的延续性。格非认为,当下需要重新理解年轻人,不同的生活观念会塑造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沟通的欲望,让小说细腻地刻画了林宜生和伯远从隔阂到互相理解的过程。

格非坦言,今天小说写作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首先是科学使得人们的生活充分暴露,所有的事情都可量化、可分析。另外,新闻和小说一直在较量,但现实生活本身不像新闻报道那般条分缕析、起承转合,而是更神秘和更丰富,应当重新激活大家对小说的热情。诗人学者敬文东在读了此书后,也表示处理日常生活的神秘性是文学在当下中国被授予的新任务,现在或许只有小说能够抵达。

来源:深圳新闻网 记者 刘嘉敏 通讯员 卢晓碧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