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罗湖启动

  • 来源:深圳商报    2019/09/27 09:09

    分享到:

昨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展签约仪式现场。深圳商报记者李博摄

罗湖家园网讯: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在全市上下掀起全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热潮中,深圳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区罗湖迎来了一件喜事:9月25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两大股东单位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共同宣布研究院在罗湖正式启动运作。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双区驱动效应”,将为罗湖全面振兴发展提供超级正能量。

2017年9月21日,在广东、深圳、罗湖三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南沙城投等发起股东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落户罗湖区。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围绕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智库的定位,重点聚焦中国经济50人论坛、国际湾区高峰论坛等“两大论坛”,发布“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全球湾区比较指数”等“两大指数”,打造大数据、媒体、青年等“三大中心”,设立湾区青年创业基金、文创产业基金等基金群,全力开展包括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在内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已正式迁址罗湖商务中心。研究院先后与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部委、高校、机构的智库达成合作意向,开展联合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成果交流和人员互通,共同建设强大的智库联盟。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在启动运作仪式上表示,集团高度重视智库业务发展,把智库业务列入集团四大核心业务中,集团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深圳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全力服务全省经济话语权提升,并充分发挥媒体的连接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表示,如何高质量建设先行示范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好深圳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成为深圳全市上下共同关注和思考的课题,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汇聚各方力量,为先行示范区和大湾区建设提供富有远见、洞见、创见的智力成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罗湖正式启动运作,可谓生逢其时。他说,植根于两大传媒集团,大湾区研究院具有与生俱来的媒体优势。深圳报业集团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工作,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列入集团新一轮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推进。集团所属境内媒体以及香港商报、经济导报等驻港媒体的记者网络遍及粤港澳地区,在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报道实践中,集团积累了政府高层、商界精英和高等院校知名学者等一批庞大的专家资源,这些都将为研究院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智库的生命力在于咨询价值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深圳报业集团愿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罗湖区委区政府一道,为此做出不懈努力,推动大湾区研究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思想孵化器、决策参谋者、结晶挖掘机。

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区全程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缔造“深圳奇迹”中的一部精彩华章。任天阳、陈寅表示,植根于改革开放创新沃土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必将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新征程中,为深圳全面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双区驱动效应”,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罗湖区代区长刘智勇代表区委区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正式启动运作表示祝贺。他说,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深圳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特区发展进程中,任何时候都需要思想的力量,需要有洞察力和远见。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罗湖正式启动运作令人倍感振奋,希望研究院扛起大湾区这块金色招牌,立足罗湖、依托深圳、面向湾区,加快构建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推出更多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早日建成开放型、国际化、创新型的一流智库。区委区政府一定在财政支持、空间拓展、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充足倾斜,一如既往支持研究院做大做强,做出口碑。

启动仪式上,研究院与罗湖区政府签订了《深圳市罗湖区支持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框架协议》,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阎晓宏、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徐友军等嘉宾共同见证。

仪式结束后,由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罗湖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商报、罗湖区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言献策”座谈会随即举行,各路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机遇与实现路径以及罗湖的责任与担当”集智聚力。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座谈会,与会嘉宾建议

挖掘创新金矿 当好先行示范

右图: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等汇聚一堂建言献策。


9月25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与罗湖区委区政府签约,研究院在罗湖正式启动运作。当天,双方携手举办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座谈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媒体代表汇聚一堂,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

研讨会上,与会者展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深圳未来发展描绘的宏伟图景,并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与实现路径、罗湖的责任与担当等议题展开研讨,为城市尤其是罗湖下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罗湖曾经是深圳的代名词,1979年深圳建市,市名就来自于罗湖的深圳镇。深交所、土地拍卖“第一锤”、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等都诞生在这里。同时,罗湖也是内地与香港交流的“桥头堡”,一区之内有罗湖、文锦渡、莲塘/香园围等三个口岸,其中罗湖口岸是深港最大的交通枢纽。作为深圳中心城区之一,罗湖形成了金融、商贸物流、商务服务等支柱产业。

基于深圳特别是罗湖的发展历史和产业现状,在产业经济方面,与会者提出可以探索发展口岸区域经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繁荣夜经济等建议。

除经济层面外,与会者认为,深圳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需要重视文化的作用,重视文化的发展。

此外,多名专家学者指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充分用好政策“红包”。


阎晓宏

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阎晓宏:

关注新时代挖掘新需求

我们现在进入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观念,需要打破一些陈旧的东西,不仅在文化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新时代要实现一次新的腾飞,我们依靠的动力是什么,要依靠创新。

“创新”这个概念现在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对它的真实内涵仍然有待挖掘。创新体现在创新成果和创新成果的使用上,从这两个角度来讲,这些年我们把很多不是创新的东西当成创新的成果了,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

进入新时代,核心还是要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仍然讲创新,这时候的创新赋予我们的内涵应该是能够对行业、领域起到推动作用的创新。

进入新时代,我们还需要更深挖掘的是新需求。什么叫新需求?要真正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前沿,看看年轻人消费构成是什么,年轻人花钱买了什么,再来研究我们在文化方面要投资什么。要特别关注新时代的需求是什么,需求才能刺激创新。

创新成果的运用也需要思考。就文化的发展来说,一个是人,一个是作品。抓住这两条,发展可能是很大的。



孙华明

深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孙华明:

用好改革试点的政策红包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先行示范区战略均是国家战略,对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先行示范区战略给深圳的“红包”很多,在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孙华明看来,最关键的是要用好实施中国授权改革试点这个政策红包,这也是最大的政策红包。

如何用好这个政策呢?孙华明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怎么确立综合授权改革的清单,二是综合授权要用好改革政策的集成创新权,三是要聚焦重点领域。

孙华明说,首先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当下国家有高质量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改革项目能否达到先行,同时能示范全国,先行示范的含义就在这里。其次,是着眼于解决国家制度的瓶颈问题。要做到近期有遵循、中期有指导、远期有愿景,这样的改革才有意义。再次是立足于改革项目可以落地。

孙华明指出,深圳改革有批发权,“我们有清单式、批量式的改革,就可以利用综合授权改革一次向中央提20项、30项、50项,提几批。”

王为理

深圳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

抓住关键词“再中心化”

在国际上,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引领全球发展的标杆城市都先后面临着核心城区空心化的问题,比如纽约、伦敦等,并陆续提出再中心化。罗湖的发展也要抓住一个关键词,就是再中心化。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做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首先围绕罗湖作为消费中心、时尚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的发展,从有利于人流、资源的角度来打造基础设施。其次,罗湖还要打造标志性的地标建筑,在这方面我一直主张多向迪拜学习,从这个角度实现罗湖真正的引领。

二、思考科技和城市发展的关系。科技代表未来城市的基本方向,罗湖应该提倡科技发展,发挥罗湖优势,结合时尚产业、珠宝产业引入科技,让科技贴近市场,解决市场问题、产品问题。

三、结合传统历史优势,发展夜经济。夜经济虽然是比较旧的概念,却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罗湖可学习伦敦、上海经验,围绕这一新的经济模式,把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起来。

司晓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

吸引人才独辟蹊径换道超车

科技、文化、金融是腾讯最重要的三个标签,也是我们驱动的三大板块。

如果我们希望对经济有进一步的拉动,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社会治理的改善,科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和板块。科技的背后核心就是人才,现在就人才的税收问题,我们已经看到,整个粤港澳未来有可能会参照香港去做一些税收的安排,这对吸引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从金融这个板块来说,如果打造传统的金融中心,我认为是挺难的。深圳应该独辟蹊径,在数字货币上做尝试,加上腾讯在这方面有这么多年的积累,我认为是有可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的。这些尝试未来有可能对深圳的发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金融板块实现换道超车。

程云

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站长程云:

研究院在新时期发挥更大作用

广东是改革高地,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引领全国的改革,也是风向标。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站长程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落户在罗湖,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新时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程云指出,广东有“四小虎”。在几次深改会过程中,把原来的“四小虎”赋予了新生命,包括东莞、顺德、南海、黄埔。东莞在制造业结构性改革方面做了先行示范,黄埔的广州开发区有一个营商环境示范区,佛山南海作为城乡融合高质量试验区。

当下,深圳的“先行示范”备受关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引领,怎么先行?怎么示范?在程云看来,高质量发展高地、城市法治、文明典范、幸福标杆、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值得思考。“最好的是把立法权放宽,像做第二个特区一样,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好事,但是我们必须得出成果,必须得出一个报告文件。深圳面临着怎么接大礼包的问题。”程云说。


徐友军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徐友军:

罗湖试验建设口岸区域经济带

徐友军表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这就要求深圳充分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力,做出迄今为止没有做过的实践探索。他认为,“两制”之力探索的空间很大。

怎么做到善用“两制”之力?徐友军表示,建议深圳先做一个试验,试验最好的地点是沿着深圳河北岸的口岸群,在口岸区域之内进行探索。从西到东,从前海到落马洲,到罗湖口岸,到沙头角,这是口岸区域经济带。深圳做口岸经济带也能为香港很多人的就业开辟新区域。

他认为,罗湖口岸是最老的口岸,人流最旺,打造消费中心最具备条件。建议通过口岸改造,在罗湖口岸打造大型免税购物中心、大型仓储式购物和名店商,打造新型消费模式;在罗湖小河套地区打造国际医疗交流合作中心,包括创新药物研发、建设港式医院等。


杨建

深圳市人大办公厅副主任杨建: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

杨建认为,经济特区立法权在过去对深圳特区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对新时代立法提出了很多课题。要从三方面把经济特区立法权用足用好:一是争取授权立法;二是做出变通规定;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在这方面推动创新,勇于实践。

他表示,要把深圳一些政策措施认真进行梳理,梳理其中有政策要求并且有立法需求的,积极向全国人大争取授权,对重大的改革专项进行专项立法,这是用足立法权要去做的一个事情。而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主要是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中的“变通”,为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做好保障。

对于这种“变通”,杨建表示,需要有准确的认识。一是必须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必须符合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赋予深圳改革使命的要求;二是变通必须保持授权的前提;三是变通要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此外,杨建指出,要创新完善立法机制,打通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现有的障碍。

陈广

罗湖区政协副主席陈广:

希望高端智库引领湾区建设

罗湖区政协副主席陈广在座谈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地位很高,作为一个高端智库,希望能够引领整个湾区建设以及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思维、思潮。

陈广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示范区,体制必须要首先现代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各方面的体制在不断地转变,但是我们最终要以什么样的体制来承载社会主义示范的城市,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方面。”

在他看来,首先是准入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市场的自由进入。其次,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过去我们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在职能、人员、机构的法定化方面仍然做得不够。社会管理体制方面,陈广觉得有两样需要重视的,一个是共建,一个是共享。


吴福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博物馆战略合作联盟副主席、至正博物馆馆长吴福庆:

在罗湖实践文化驱动创新

在过去,我们认为深圳是移民文化城市。我始终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文化的积淀一定是文明。

根据我在深圳多年来的工作体会,我深深体会到博物馆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博物馆是城市的眼睛、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国家的灵魂所在。从一个文化“沙漠”走向“绿洲”,至正博物馆也随着一起成长壮大。

去年,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文化调整,比如这几年来我们至正文博集团有几大创新,看到了深圳未来城市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第一,我们是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姻的首家民间博物馆。深圳正在打造更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内容。我们连续五年承办世界高级博物馆大会,今年又把世界博物馆战略合作联盟永久落在深圳罗湖。第二,我们关于艺术品标准化质量链的经验可以在罗湖甚至深圳推广下去。第三,我们在华润总部刚开业的时候就开了一个创新的博物馆,让艺术品跟科技结合,一天参观人次达到5000多,每天收入达到50多万元。

戴波

中国文化报深圳记者站站长戴波:

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作为中央媒体驻地方机构,戴波表示,中国文化报对自身一直有一个定位,那就是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见证者、思考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建设先行示范区新的背景下,戴波认为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追求。他提了几点建议:一是在城市发展的进程当中,能够进一步保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如果服务阵地的建设都没有的话,更谈不上文化服务权益的保障;二是在保基本的同时提质量,做出品牌效应;三是扩大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媒体的对接、沟通、联络。“如可以组织相应的媒体看罗湖,到罗湖的各个项目、基地、街道走一走、看一看,更充分地了解罗湖。”最后是引进资源参与罗湖的文化建设。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王斗天 肖晗 董芳 芳李佳佳 通讯员 谢春龙 照片 深圳商报记者李博 编辑小静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