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跨境学童和家庭逾10万人次

  •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8/02 14:54

    分享到:

■开栏语

这个春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春潮涌动。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拥有三个口岸的枢纽城区罗湖又一次站在时代的潮头。

罗湖区提出,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纲”,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全面构建深港合作新平台,打造深港商贸旅游消费合作重要载体和枢纽城区。

港澳所需,罗湖所能,湾区所向。罗湖将以新的积极的律动,与大湾区同频共振,做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深度合作这篇“大文章”。

本报将推出“湾区融合·罗湖律动”系列报道,走进罗湖在湾区融合方面先行先试的现场,一起感受大湾区浪潮下的罗湖律动。

小课堂传来孩子们朗读粤语课文的朗朗书声,图书室堆满繁体字和英文的绘本,告示板上贴着琳琅满目的课程和活动安排。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一楼,这间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港味”浓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正是罗湖在大湾区开展社会服务领域合作的率先尝试。

“罗湖区妇联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合作,成立了首家专业化、规模化的跨境学童服务机构——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开启了深港服务跨境家庭的先河,并将服务逐渐辐射到福田、南山,成为深港合作的成功典范。”深圳市妇女联合会主席马宏表示。

精细服务▶▶跨境家庭满意度超90%

目前,在深圳居住了近10万户香港家庭,其中有3万户住在罗湖区;而每天有2.6万名跨境学童从深圳到香港上学,其中近万人从罗湖口岸过境。

如何保证上学路上的安全?如何加快通关速度?跨境学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怎样帮助跨境学童克服两地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促进深港社会的和谐和繁荣稳定。

“这些跨境学童在香港接受教育,却在内地生活,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困惑,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当地。”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社工王艳冰说。

为此,2009年,罗湖区妇女联合会和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共同成立了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下称“中心”),成为全国首家服务跨境学童和跨境家庭的机构。该中心位于罗湖沿河南路2007号的罗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毗邻文锦渡口岸,于2010年3月开始试运行,2012年3月正式对外揭牌。

目前,罗湖区政府为区妇联提供7名深圳社工,而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安排了香港社工、香港老师、活动干事、研究助理等15人常驻中心,为跨境家庭提供法律咨询、亲子教育、少儿培训、婚姻调适等多方面的服务。

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汪朝晖介绍,罗湖区妇联为中心提供400多平方米场地;同时,罗湖区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经费对中心所在的大楼进行功能改造。“此外,大楼食堂还对中心社工开放,解决他们的用餐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数据显示,自2007年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合作以来,罗湖区服务跨境学童和家庭已经超过10万人次。中心的服务在深圳跨境家庭中拥有良好的口碑,2014年—2017年,中心服务满意度超过90%。

成立7年来,中心先后获得“广东省首届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013深港生活大奖·年度社团奖”“深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秀项目”和第十一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奖等。

定制课程▶▶增加跨境学童归属感

英文写作班、情绪管理小组、创意绘画工作坊、瑜伽课堂……翻开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活动手册,从周一到周日,日程表被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填满。

“我们的课程分为学童课程和家长课程两种。周末主要是学童课程,全天都有。工作日则开设家长课程,让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中心课程督导张倩婷说,每个课程名额大约是10—15人,英文辅导班和科学实验班最受孩子们欢迎。一些热门课程,家长甚至从夜里开始排队报名。

王艳冰介绍,这些课程和活动是根据跨境学童及家庭身心成长需要“量身定做”。目的是通过讲座、活动、分享会、培训、义工服务等,建立跨境家庭互助网络,提升参加者的抗逆能力,增加正能量和创造力,改善人际关系和对社区的参与感、融入感和归属感。

程女士是一名跨境学童家长,两个星期前中心举办的“湿地公园玩乐行”,令她印象深刻。“活动能够让孩子走出课堂,了解到很多香港的野生动植物,亲近自然,培养了孩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非常有意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程女士一家也结识了许多跨境家庭,一起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分享教育资源。

“现在,小朋友每个周末都吵着要来中心玩。”程女士说,孩子在深港两头跑,和同学相处的时间有限。在中心,和同龄孩子互动的机

会多了,孩子慢慢变得大胆起来,也学会了控制情绪和主动交流。这些成长,让程女士很欣慰。

每逢周三,孩子还没放学,朱女士就早早来到中心,参加家长英文班。“我儿子上六年级了,以前遇到功课难题,特别是英文题目,我都帮不了他,只能干着急。在这里学一些英文,不仅可以指导孩子,对自己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中心还会关注跨境学童家庭的需要。帮助家长适应香港的社情,倾听他们关于亲子、夫妻、婆媳关系的烦恼,提出建议。“例如对一些困难家庭,我们会指导他们在香港租房、找工作、申请政府和社会援助。他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信息和指引。”中心社工吕立山说。

“有朝一日这些跨境学童长大成人,他们会记得幼时在这里的快乐回忆,他们会很爱深圳,也爱香港。”到访中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徐丽泰说。

各施所长▶▶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坐大巴到上水,转乘跨境巴士,从口岸过关,再步行或乘车到中心。在中心工作9年来,王艳冰每天都过着这样“跨境”的生活。这种香港社工与深圳本土社工携手服务的模式,是中心首创,也是中心的特色和亮点。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行政总裁邱浩波说,在合作的过程中,罗湖区妇联负责政策推动、本地脉络、人力资源、场地、水电、保安等;而国际社则提供专业团队、跨境服务、资源链接、深港两地“一条龙”支援网络。“我们各施所长,互补不足。”

“香港的社工和老师,每天往返深港两地,很辛苦。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的服务经验,还带来了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受到深港两地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值得借鉴。”罗湖区妇女联合会主席黄毓琼认为。

正如“2013深港生活大奖·年度社团奖”颁奖词所说,中心是“深港”语境下民生服务创新的优质样本。它立足双城地缘现状,精准回应社会诉求,为跨境学童与家庭解忧纾困。它捕捉民生症结为社会减压,它给深港融合创建了一个慈善的起点。

从这个起点出发,罗湖区作了更多探索和尝试。

2015年,罗湖区妇联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签署《共同推进“港式社工模式融入罗湖社会服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深圳市罗湖区懿路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两地资源,以罗湖为总部基地,新增福田、南山2个跨境家庭服务站,就近服务皇岗口岸、深圳湾口岸附近的跨境学童及家庭。

同时,双方还计划利用深圳作为国际化、先锋城市的影响力和与香港合作的地缘优势,透过国际合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为内地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国际领养、儿童照顾安排等服务,促进地区间儿童、个人、家庭的和谐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妇女事务委员会主席陈婉娴指出,随着粤港澳交流互动日趋频繁,将会有越来越多居民来往于三地创业就业、学习、生活,各种新的社会业态和社会需求也会相继出现。“客观上大湾区各城市的交往已经形成,作为一线人员我们要多了解社会实况,透过互信携手合作,让社会服务在大湾区内互相激励、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人在罗湖

“坐在巴士上,常常分不清自己是在香港还是深圳”

一个“跨境社工”的双城故事

和许多忙碌的香港人一样,社工王艳冰每天清晨就离开家,坐上大巴,赶往上班地点。但与大部分人不同的是,她的路线是一路向北,转一趟车,过了文锦渡口岸,再过一条马路,就到了她所在的深圳市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晚上返回香港家中,已经是八九点过后。这样穿梭两地的生活,王艳冰已经坚持了9年。她的动力很简单:让跨境学童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爱国爱港、减少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

谈跨境学童

生孩子之后,我放弃了之前香港中学教师工作,成了全职主妇。但我又闲不住,开始做义工,后来加入了社工机构。2000年前后,我开始在广州从事和跨境学童相关的服务工作。

当时,赴港定居申请审批时间长达10年。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生时提出申请,到批下来,孩子已经上三四年级了。这些孩子一直在内地接受教育,不但英语水平跟不上,也缺乏对香港教育、社会情况的基本了解。因为学业跟不上,他们到了香港,降一两级是很普遍的事。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引起亲子冲突、家庭矛盾等也很常见。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和家庭,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2006年开始,两地婚姻逐渐增多,很多香港家庭选择在深圳定居,跨境学童的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2010年,我开始到深圳的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工作。

我们服务的家庭有在内地工作生活的香港人,也有“单非”和“双非”家庭。这些跨境学童在香港接受教育,却在内地生活,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困惑,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当地。

谈服务中心

在我看来,跨境学童和普通香港市民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选择居住在内地。他们也很不容易,每天长途跋涉去上学。孩子是国

家的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能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日后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我们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开办英文课业辅导班,还有各种成长技能的培养,例如绘画、音乐以及如何管理情绪、沟通、交往等。同时,还会组织家庭到香港各地游玩,了解风土人情。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关注跨境学童家庭的需要。帮助家长适应香港的社情、找工作,倾听他们关于亲子、夫妻、婆媳关系的烦恼,提出建议。我们也看到,很多相似的家庭能在这里互相结识,他们能建立互助网络、共享资讯、相互照应。

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是深港社会工作领域合作的一次尝试。社工们通过跨境工作,让更多在内地的香港家庭享受到了便利。同时,我们也把香港社工的团队、国际网络、经验和资金带来,帮助内地社工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香港70余年的社会服务经验,建立大湾区社会服务合作平台,实现双赢。

谈两地生活

我以前住在将军澳,在香港的东端。为了上班方便,几年前搬到了香港北区住。每天早上,我先坐巴士到上水,再转乘跨境大巴从文锦渡口岸过关。过来一趟,单程就要1个多小时。

2016年之前,只能从罗湖口岸过关,过关之后还要转车来中心。现在从文锦渡过关,离中心很近,也不用排队,更方便了。

当中学老师的时候,我专门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普通话。但来到这里后,我发现我的那点普通话水平根本不够用。刚来的时候,连“跨境学童”四个字都说不清楚,别人和我讲话我都会很紧张。

在深圳工作了9年,和这边的社工、工作人员打交道多了,现在我的普通话越来越好。只是遇到一些不常用的词语,还是会紧张到忘记。

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来深圳,那时城市建设才刚起步,可谓风尘满地。现在变化太大了,城市发展得很好,人们的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坐在过境大巴上,常常分不清哪里是香港,哪里是深圳。我们对深圳也越来越了解,知道了它的科技产业发达,知道它有很多像金光华广场这样热闹的商业街,还有不少“网红”美食。

现在,我也会主动跟香港的朋友讲深圳的情况。我的孩子常常因为两地差异和我争吵。我都会细细和他讲我在内地的真实所见所闻,让他明白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通过沟通和交流,他慢慢对内地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会更理性地看待差异。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