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生:与“地”斗,其乐无穷

  •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19/07/30 10:35

    分享到:

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陈湘生来说,是求学路上严谨踏实的青春岁月,是深耕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多年的心无旁骛,是开启地层冻结法的创新突破,是对地下空间绿色发展的理性思考,是“要把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责任、担当和前瞻性。



陈湘生院士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大土木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地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任陈湘生

深圳特区报2019年07月23日讯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陈湘生来说,是求学路上严谨踏实的青春岁月,是深耕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多年的心无旁骛,是开启地层冻结法的创新突破,是对地下空间绿色发展的理性思考,是“要把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责任、担当和前瞻性。

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成”

“我是湖南人。”陈湘生说,“湘生”名字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养育他的土地湖南湘潭。1977年恢复高考,陈湘生考入淮南煤炭学院,成为建井专业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

虽然对专业并不了解,但陈湘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以后打井不能塌方,力学基础很重要,一定要学好。”生性好强的他十分用功,几乎把学校图书馆与力学基础关联的微积分、变分原理、能量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练习题全部做完。

这段求学经历,对陈湘生来说,是难以复刻的青春记忆。

“老师们执着的精神,做人、从业的境界,直至今天都深深感染着我,一生受益无穷。”陈湘生回忆,年少时想成名成家,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脚踏实地,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成。”

大学毕业后,陈湘生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工作。在这里,他开启了地层冻结法的研究。

1992年,陈湘生进入剑桥大学工程系深造,对土壤冻结-融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著名教授、原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Andrew·Schofield主席指导下,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学成归来的陈湘生牵头组织研制试验设备、编写了相关的试验、设计、施工等系列规范。他建立了深冻结壁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和公式,解决了千米深冻结井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世界性难题,其中很多公式算法沿用至今。“可以自豪地说,我国的地层冻结法技术基本和国际同行比肩。”

“技术才是我的归宿”

“我的性格不适合做行政,技术才是我的归宿。”四十不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陈湘生辞去上市公司天地科技执行董事的职务,明确了下一个方向——地铁工程。那时,虽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在大力修建地铁交通网络,但深圳的地层格外复杂,“随时突变、不可预见”。2001年,喜欢挑战的陈湘生来到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参与深圳地铁建设。

2002年底左右,当时地铁1号线挖掘到广深铁路附近时,突遇湍急的地下水,工程随时会遭遇塌方,而且地下水酸性极强,工人下去一会儿,雨靴都被腐蚀坏了,完全无法施工。用水泥注浆,仍水流如注。

后来,陈湘生带领大家在水流的上游打了几口井,用泵抽水排水,减少下游水量,两头作业,慢慢冻住地层开挖。除了水,石头、流沙、淤泥等,常遇到三四米厚的石头,盾构机都推不动,只能从地面打洞,用风炮砸碎石头取出,用极其“折腾”的方式解决了当时“卡脖子”的施工难题。

“要有进行技术革新的胆识和担当”

修建深圳地铁的18年中,陈湘生和所有参建者们共同攻关,先后突破了我国地铁首次重叠隧道工程、上百次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隧道或高铁线路、数千栋住宅或办公楼宇。

“要有进行技术革新的胆识和担当。”陈湘生带领同事和合作团队创立的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综合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地铁安全保护区空间资源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前海释放了将近24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为其建设奠定了关键基础,同样也为土地资源稀缺的深圳找到修地铁的“最优解”。

“当时地铁下穿建筑物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我们就逆向思维,让建筑上跨地铁。”陈湘生花了六七年时间试验摸索,最终创立了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综合施工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地铁隧道上方,挖两到三个地下室,有效隔断震动对上层建筑带来的影响。“此项技术突破了国内外的各项规范,当时恐怕没有任何一家地铁公司敢这么做。”

“把广大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技术革新之路永不停步。

目前,陈湘生及其团队正在积极推进暗挖地铁车站的工程项目。“我们打算在东门车站进行繁华城区暗挖地铁车站项目的试点,希望在繁华街道能实现暗挖车站,满足施工期间市民的通行要求。”

在陈湘生看来,地铁明挖施工虽然看起来成本较低,但碳排放量大,建筑材料重复浪费,还容易造成噪音、粉尘污染。“无论是地铁的建造过程中,还是建成后,都要以人为本,把广大市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新技术的出现为建设地下智慧城市创造了条件。陈湘生认为,未来,深圳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将互联互通,可以通过大数据,综合轨道交通网、城市土地需求和市民的需求,将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规划良好结合起来,建效能最大化的城市轨道交通。“那时,深圳将成为一个更加清洁、智能、绿色的立体城市。”

说到这里,63岁的陈湘生眼里有光,那是多年和地铁结下的终生之缘。(记者方慕冰/文刘羽洁/图)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