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家园网讯:3月5日上午,“薪火相传——————非遗种子教师计划”启动仪式在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二楼举行,这是由罗湖区妇联联合区教育局共同主办的活动,旨在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种子教师”,让更多学生享受到“种子教师”授课指导的非遗文化培训项目,如纸鸢、麦杆画、剪纸艺术等。据悉,首批参加培训的“种子”有30多人,包括家长义工、班主任、社工等。
据介绍,为了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2017年,罗湖区妇儿工委办(区妇联)联合罗湖区教育局开展“非遗学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活动将把多种民间艺术欣赏和体验送进校园,将不同的艺术精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在广大师生面前,突出民俗、突出特色、突出原生态,展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新成果,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学员参加非遗传承“种子教师”培训课程。
2017年以来,“非遗学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陆续进驻了螺岭、锦田、北斗、红岭、华丽等罗湖区18所小学,安排剪纸、内画、麦秆画、皮影戏、纸鸢、中国结、脸谱绘画、六步大架、古琴汉服等九个非遗项目,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入校授课220余场,服务学生7500余人次,带动一批学校成立了自己的非遗社团,既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罗湖校园传承,又助推了罗湖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得到进驻学校的高度认可,深受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喜爱。
2019年,为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让更多的学校、学生受益,罗湖区妇联联合区教育局共同开展“薪火相传——————非遗种子教师计划”。该计划将在全区学校招募一批对“非遗”教育传承有责任感的中小学教师,通过邀请知名非遗传承人培训授课,促进罗湖区“非遗”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非遗”扎根学校,建立青少年学习、传承“非遗”的长效机制。
项目介绍
●《纸鸢》纸鸢又名风筝,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民间玩具,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制作风筝,称为“纸鸢”。
授课老师:于灏,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二级风筝裁判员,现任深圳市风筝协会会长,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风筝的“四艺”制作流程有独到之处,其作品特点凸显了“精、细、雅”,具有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并具有工艺美术研究价值,作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麦秆画》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麦秆工艺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
授课老师:聂亚平,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麦秆画制作技艺,致力于推广传承民间文化。作品荣获“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精品展”银奖、“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金奖、“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优秀传承人展示奖、“首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报 记者 郭锐川 编辑 刘嘉敏
相关新闻